对技术个人态度理论的整合框架

上传人:yi****st 文档编号:119005805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4.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技术个人态度理论的整合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对技术个人态度理论的整合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对技术个人态度理论的整合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对技术个人态度理论的整合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对技术个人态度理论的整合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技术个人态度理论的整合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技术个人态度理论的整合框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heories of individual attitudes toward technology 对技术个人态度理论的整合框架,Information & Management,CONTENTS,讨论、未来研究方向以及结论,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IS中个人态度理论和整合框架,整合现有理论,举例SNB,一、研究背景,对技术个人态度一般理论展现了信息系统研究的一小部分,IS理论主要包括任务技术匹配(TTF)、技术接受理论(TAM) 、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 (UTAUT) 、认知契合、认知失调和期望差异和计算机自我效能。然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

2、些理论常有重叠,低程度的整合。这些问题有所加剧,特别是广泛实践后自由修改和不同理论要素的重新组合。这些问题会产生模凌两可、甚至是矛盾的结果。这些结果会抑制学科进步。,本文展现了对技术态度和行为理论的一个整合视角,给那些希望利用整合视角发展新理论的研究学者们一个向导。本文的贡献是理论和概念。我们发现上述的理论在不同背景下已经使用过好多次。但是 ,我们不打算去做一个整体运算或者计量模型。然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利用框架去发掘新的理论。 强调本文讨论的方法是元理论,即理论的理论。本文讨论的是理论的构建和整合、结构和理论的特性。而不仅仅是实证研究,二、理论基础,2.1理论和范式假设 我们假设理论是学者

3、们用来建设、分享社会结构。这会带来现实现象和理论的分离。理论可以看成是关于概念和结构的系列主题。理论可能因为不同目的而存在,理论是解释现象和可检验假设。理论提供了关于真实现象如何描述的个人观念,本文认为理论是解释真实世界一些现象的特殊模型。,二、理论基础,2.2 宏论(grand theories )和专业理论 理论产生于不同程度的概括。宏论在空间和时间上相对无界限。相反,mid-range or meso theories (综观理论)有更多的限制范围,去解释特殊现象。 Dubin 考虑学科发展进程,主要通过有两种方式:1、从另外一个学科,扩大研究范围;2、或者使学科更严谨和具体;他指出:在

4、既定的学科,已用的模型运用于学科发展初期的大小领域具有不确定性等。因为理论的模凌两可,杜宾指出理论需要高度概括,可以通过扩展边界(增加普遍性)和提高环境的特异性。Weber 指出运用于学科的主要理论是middle-range和 meso-level理论。这些理论避免了狭隘的经验主义。Meso (综观)理论通常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些理论与学科里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紧密联系。Weber肯定综观理论的价值。对middle-range(综观)理论的准确含义仍然是个问题。 在信息系统,Weber认为理论的适用水平取决于现象的选择。如果研究者正寻求阐明新理论,他们第一关注的焦点是现象的选择。这个研究现象要不

5、就是得到研究同仁的认可,要不就是焦点现象是显而易见;要不就是焦点现象的重要性是有有说服力的;,二、理论基础,结构操作化:不改变理论结构前提下,技术和情境的专业化;,理论专业化:在理论法则下,包括更多的 更具体的理论结构;,结构专业化:主要指一般结构的子结构;,三、信息系统下个人态度理论,3.1 问题1:运用在信息系统的主要态度理论是宏论 大部分技术的个人态度理论都基于社会心理学,主要包括技术接受模型、认知匹配、计算机自我效能和接受技术和使用技术统一理论。在此基础上,增加两个影响程度高的模型。1)基于服务营销学的,信息系统服务质量模型(又称期望感知模型);2)技术任适配模型。 3.2 问题2:在

6、信息系统缺乏middle-range(综观)态度理论 Weber 提倡信息系统更少关注“宏”理论,应该更多的关注综观理论。考虑到信息系统研究范围,Benbasat and Zmud 认为在现有的研究中,我们较少的关注信息系统特定的现象,也较少致力于研究现实社会中的消费者。,三、信息系统下个人态度理论,3.2 问题2:在信息系统缺乏middle-range(综观)态度理论 在信息系统中现有的个人基础信仰(belief-based theories)理论常被描述为社会心理学。几十年的研究并没有扩展Azjen 计划行为理论(TPB)。Benbasat和Barki认为,尽管技术接受理论(TAM)一直是

7、信息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我们仍然发现了计划行为理论(TPB)中一些因素的重要性,但是技术接受理论(TAM)未涵盖。比如社会影响。在TAM2 研究中,Venkatesh and Davis 回顾TRA(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TPB)来扩展技术接受理论(TAM).TAM3研究中,增加了态度类因素,例如自我效能。我们将证明信息系统研究停滞不前,原因在于上述理论现象范围视角太过宽泛,从社会心理学借鉴的理论运用于信息系统背景,但是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现象没有用于专业理论。,三、信息系统下个人态度理论,3.2 问题2:在信息系统缺乏middle-range(综观)态度理论 认知匹配也是基于社会心理

8、学,尤其是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匹配理论(Cognitive fit theory )定义为表现和任务的匹配,持续性的问题解决过程。Vessey 使用这个概念来解释图表类信息的理解,但是这个概念没有特定于信息系统。本篇文章只包涵感知匹配的结果变量,不包含对于IT现象的特定概念。 计算机自我效能是基于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描述了在信息系统领域一般自我效能概念的运用。计算机自我效能被定义为判断一个人使用计算机的能力。IT环境的适应性再次成为通用测量项目,其中只有内置帮助设施成为特定IT环境。嵌入理论网络的概念也是广泛意义的而非特定的。,三、信息系统下个人态度理论,3

9、.2 问题2:在信息系统缺乏middle-range(综观)态度理论 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 (UTAUT),建立在(TAM)基础上,介绍一些概念。例如努力期望和性能期望。但是这些定义没有引用IT特性,努力期望定义为易与使用系统相关联的程度。性能期望指的是个体对使用系统获得工作收益这一事实的信任程度。对于(TAM),上述都是一些广义的概念,测量方法可以运用到计算机系统中,在此类工作中,只包括通用结果变量,例如行为意图和使用行为,未包括前因变量和其他IT 特定概念。 信息系统服务质量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理论。但是文章介绍它,是因为它是一个有关信息系统态度方面的测量方法。信息系统服务质量基于服务质量方法

10、的的研究、基于期望不确认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ServQual 指出服务质量可以表现为期望和感知绩效(性能)差距的维度。包括:可信度、有形资产(设备、人员、物理设备)、响应性(帮助客户和提供快捷服务的意愿)、保证和同情。这些维度对于信息系统现象无特定性。,三、信息系统下个人态度理论,3.3 问题3 主要态度理论未整合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证据。然后需要相同理论反复研究,然后运用元分析技术进行结合评估。然后,发表重复的文章和对于一些理论缺乏连续的方法会导致信息系统理论存在着相对比较弱的数据。 在社会心理学,计划行为理论(TPB)已经进行了元分析,即便如此,这种类型的研究也是比较罕见且属于很难开展

11、的领域。因为,没有足够的可用的研究,使用相同的结构进行统计元分析。这部分结果因为信息系统研究者完善结构时,运用相同的结构名称,但是计量方法不一致。例如,TAM研究者改变构念来研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构念名称一致,但是衡量的指标不同。比如,信息质量不仅运用于科技态度理论 ,还运用在科技质量,包含在信息成功等模型中。,三、信息系统下个人态度理论,3.3 问题3 主要态度理论未整合 然而,系统自下而上的经验整合和全范围态度理论的对比是行不通的,除此之外,实际问题的考虑,模型的复杂性等都要被容纳到问卷当中,相应的,这就需要大量样本量。 总而言之,系统的、历史的、经验的整合个体对技术态度理论是不现实

12、的,不切实际。如果必须研究,必须建立在概念和理论基础。,四、对技术个人态度宏论的整合框架,我们发现理论整合通常被描述为因果图。图1中,我们认为,我们需要关注信息系统特定的现象和产品。文献回顾表明;大量的研究专注于结果变量的研究,而非前因变量。 我们整合理论框架基于两个基本原则: 1、信息系统的研究是人类,环境、IT现象或产品交互关系。 2、我们关心的是个人理论,我们的框架是基于观念形成信念这一基本的心理,继而产生态度,意图以及后续的行为。 原则1 展示了初始模型中三个概念 人类对应的是她们的认知特性,环境对应的是感知环境和任务,感知IT产品描述主要通过功能可见性。其他非功能性特征也可以加入到此

13、结构中。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概念都是心理学概念。这些感知引发后续行为。,四、对技术个人态度宏论的整合框架,接下来,我们发现三个概念间的交互作用; 1、感知IT产品 x 个人特征:用来检验知识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否与用户相关,自动化系统是否了解用户; 2、感知IT产品 x 感知任务:用来检验是否不同的系统导致不同任务绩效或者是对于这个任务,信息系统的有用性; 3、感知任务 x 个人特征:两个概念交互未包含IT特定概念,因此,在信息系统研究范围外,因为它可能带来排斥错误; 4、感知IT产品 x 感知任务 x 个人特征:三者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关于不同个体在不同情景下使用IT产品的研究。例如:可以用来检

14、验专家系统是否对主要专家的既定任务起有效性。,四、对技术个人态度宏论的整合框架,交互作用的变量可以称之为其他两个交互变量关系的调节变量。考虑到“fit”,Venkatraman提出了很多概念,包括适度或者是兴趣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来确定它们的综合效应,或者作为“匹配”用来检验两个变量间的理论差。因为我们对交互关系特别感兴趣,那么将其具体化。在模型3中 提出感知匹配。前三个变量不是感知匹配的前因变量,因此,模型中不画实线 画虚线。可以断言,感知匹配是一个关于感知IT产品、感知任务和个人特征的函数。由此,期望和认知也是一个相关函数,不是一个结果变量。感知匹配是用一个函数计量的方法。,四、对技术个人态

15、度宏论的整合框架,接下来,我们认识到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有所不同,研究人员发现这点,操作检验实验来确定任务或者产品的客观特征都被感知。真实IT产品特征产生感知IT产品.这不是完美的因果关系,因为个体会感受不到真实的特性,许多感知特性是不会真实存在。情景的感知也一样。模型4为增加后模型。,四、对技术个人态度宏论的整合框架,最后,个人适度感知不能匹配真实适度,同样,个人感知绩效不能匹配真实绩效。因此,我们加入真实的匹配、真实绩效进入模型,如模型五 模型5展示了感知IT产品、 个人特征、感知任务之间的匹配模式。认知和心理模型是个人特征概念的一部分,它们可以产生期望和应该发生的规范性信念。上述信念可以和

16、感知任务和感知IT产品产生交互。然后感知任务和期望的交互作用与信息系统的研究无关联,因为这不是信息系统的特定现象。因此引入在感知和期望间的感知差异这一概念,感知差距产生评价信念,继而产生态度。差异是个交互概念,不是感知IT产品、期望和规范性信念的结果变量,而是有关这些概念的一个函数。通过不同的数值和产品指标来计算这个函数。(模型6),五、整合现有理论,这部分主要整合现有关于个人态度和行为的信息系统理论。主要目的在于1、证明整合 关于个人态度和行为行为的有效性;2、证明检验的理论是可比较的 5.1 TAM理论框架 TAM理论主要包含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意图,这些都是心理变量。例如:易用性可以表达为我发现。易用,相应的,发现科技产品的易用。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TAM本身并未提及具体的特点,因此,TAM的结构适合理论框架的右边。TAM中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可以表示为评价信念,五、整合现有理论,5.2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UTAUT) 这个模型使用概念包含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设施条件和若干个人特性。个人特性可以看成为“前面的个人认知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