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19005630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调皮萝卜的启示在始业教育课布置了材料准备,这次不少学生都带了,看来学生对科学课学习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是好现象。当我说把带的材料放到桌子上时,教室顿时有一阵哄笑声原来,有个同学带了萝卜,个头有手臂那样粗,难怪有人叫“超大型萝卜”。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科学课只能在教室上,而且往往都是演示实验,今天就是这样。我把学生的材料收集了一些放在讲台上,包括橡皮、胡萝卜、圆珠笔、剪刀等物品。在做同种物体体积轻重和沉浮关系的实验时,我让大家盼望已久的萝卜出场了。为了区别,我们统一把胡萝卜叫红萝卜,把另外那个“超大型萝卜”叫白萝卜。红萝卜在水中是沉的,这跟书上的结论不一致,不

2、过这没有什么关系,一切以实验观察结论为准,我分析是因为胡萝卜内部水分多少所致。我把白萝卜放入水中,当然在这之前要学生先进行猜测,这样大而重的萝卜居然是浮的,让许多学生大跌眼镜。当我拿起白萝卜,要对它进行切割时,学生一个笑嘻嘻的,看来坐享其成的感觉也不错。因为白萝卜个头大,我先横切一刀,把上面那截放入水中,浮。再顺手把拿在手上的下截萝卜横切,把中间段放入水中,浮。这时,手中的那截的体积已经不是那样大了,我水平切,放入水中,沉。学生本来觉得这个实验很简单,所以到这里已没有太多的兴趣,而这时候突然出现的现象马上吸引了他们的眼球这是怎么回事,刚才都是浮的萝卜怎么沉了呢?教室再次沸腾起来。重新放入一次,

3、还是沉。“再切,老师”,有学生建议。再切,另外的更小块的萝卜又恢复到浮的状态。到底怎么回事啊?学生一个个疑惑了,大块的萝卜是浮的,小块的萝卜也是浮的,为什么偏偏会出现那一块沉的呢?学生纷纷发言猜测,但都没有什么依据。我呢,运用我擅长的抖包袱功夫,就是不松口,已经有学生叫:“陈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下课的铃声不客气的响了,我故作遗憾的对学生说:“对不起,已经下课了,这个问题大家课外仔细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公布正确答案。”事后我分析,主要是因为这部分的萝卜处于下端,所以富含丰富的水分,也就是说,虽然都是白萝卜的一部分,但是它跟其他部位的萝卜的密度是不一样的,这从刚开始放入水中整个萝卜的状态

4、也可以看出,那时候它是浮的,但是是头部上浮的比较多,尾部下沉的比较多。启示:1、课堂意外是生成教学的契机,比如本课这个调皮的萝卜让课堂充满趣味,教师要善于随机利用。2、材料往往对实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许多实验中教师一定要慎重选择材料,避免无意义的干扰,以免为难自己。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在两组实验上:1、同样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同样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前年上这个内容我用的是以前常识课的配套材料,学生在实践观察中获得知识,明白:相同体积的物体重的容易沉,相同重量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在上课前一天,我专门到学校

5、仪器室去找实验材料。没料到,仪器室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用材料,有的只是一套以前自然课用的沉浮材料。很无奈,我们的课程从自然到常识再到科学,而我们的实验器材还停留在自然教学的阶段,这除了表扬我们中国人的勤俭节约之外,还能说什么呢?科学实验是需要材料的。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现在,仪器室没有配套的材料,如果都靠老师自行去解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不要说,问题的关键是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材料,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后来这节课的教学我只

6、能是用讲授的方法完成,在我满怀歉意对学生说因为缺少材料而无法做实验的时候,我明显看到学生眼中的失望。当时我还找了一个教学录象片断,本想放给学生看的,后来因为教学中电脑没有开也就是没有播放。这几天听说门卫、烧饭的都去教科学的报道,心中很不是滋味,科学素质是如此的重要,而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却处于尴尬的地位,无法保障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老师,没有实验必须的配套器材,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不知道上级主管部门在检查的时候为什么不多办点实事?还好,在开学的时候,我专门跟学校校长反映,说科学课的教学必须要有材料,特别是学生的学具。校长听了建议之后立即同意,并督促总导处落实,终于在订单上把3-6年级的学生学具给补上了

7、,相信过一段时间学生可以告别无学具时代。说实话,我的校长还是比较民主的。在群中,有的老师在抱怨没有学具,在此我想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主动和领导反映,这是年应有的权力和责任,当然在跟领导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和方式,至于领导是否同意那不是我们能确定的。思考:1、以比较优秀的成绩来增加自己学科的分量,争取学校的支持,做好科学课教学的硬件配置。2、无论客观条件如何,我们都要好好的重视自己,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学科,谁还会看重你?愿有志向的科学同仁共同努力!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我给自己绊一跤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饭可以随便吃,但话不可随便说。在第三节课的学习中,我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前面说话的

8、不慎重,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圈套,虽然学生没有留意当然还有可能是限于我的淫威不敢提出。西西,还是我自己坦白吧。在第一课讨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时候,我给学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水中”,必须把什么啤酒盖、纸片、木头、石块等物体放在水里,然后再观察它们的沉浮。这样做是有依据的。在旧版的这一内容中专门介绍了两种放物体的方法,一种是放在水面上观察沉浮,一种是放在水底再观察沉浮,然后引导第二种放的方法更合理。在修订版的教师用书中,对这个部分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

9、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好了,当时觉得这样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课也比较顺利地上下来了。问题出在哪呢就是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课题,这个“在水中”,跟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在水中”应该是一样的。既然都要求是在“水中”,那第三课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也是应该先放到水底的吧?如果这样做,那橡皮泥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吗?喂喂,别急着否定!其实还是能的,只是这时候橡皮泥的形状只能是做成空心的球形或者饺子形之类,但如果做成这样的形状,这一课中许多教学内容就无法实施了,因为教材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教学做成船形然后研究排水量大小导致浮力的大小变化。这到底该

10、怎样去处理才比较合适呢?直到现在还是困惑。思考:1、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是教师智慧的表现。2、编写人员要反复锤炼教材,因为你们手中的作品是广大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蓝本。虽然新教学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老师们有多少时间去审视和重组教材呢?另外要积极与一线教师沟通,及时掌握教材实践效果,顺便还可以帮助一线教师答疑解惑。4、造一艘小船:你选择什么货物要比赛了,学生都显得很是兴奋,因

11、为按照我们的惯例获奖的小组加分的。本次比赛的规则如下:1、自由组合小组,人数控制在4-8人;2、获一等奖的所有小组成员加5分,二等奖加3分,三等奖加2分。3、使用相同品牌和数量的橡皮泥,不能有其他的添加物。4、运载的货物分两种,分别是弹珠和回形针,挑战弹珠的有机会获一等奖或二等奖,挑战回形针的只能是争取二等奖或者三等奖。5、每个小组有2次机会,以最好成绩作为评比成绩。上课了,首先是学生按小组进行前期准备,然后是已经准备好的小组进行比赛,我和科学课代表作为裁判分别负责监督和记录。看着学生一个个兴奋的样子,我心中暗喜,一节课又搞定了。最精彩的部分是选择货物上。载1个弹珠是三等奖,2个弹珠是二等奖,

12、3个弹珠是一等奖。而选择回形针的话,载8个回形针是三等奖,16个回形针或以上是二等奖。相比较而言,回形针的难度系数小一点,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失去挑战一等奖的权利,而选择弹珠虽然有去争取一等奖的可能,但其中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看着学生慎重地讨论抉择,突然感觉到他们比以前又多了份老练和聪明。启示:1、给孩子一个天空,让他自己去飞翔;给孩子一条路,让他自己去走;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其实在很多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成长,而我们也更清楚的走到学生内心,感受他们最真实的想法。2、弹珠的难度系数还是大了点,有几个小

13、组勇敢地挑战这个项目,但最终都没能拿到一等奖,因为这个难度实在太大,因为我们学生使用的是那种小条的橡皮泥,估计是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装载3个弹珠,这样就失去活动选择的意义。今后是这方面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到位,做到心中有数。5、浮力:是不是该放弃泡沫块如何测量浮力?教材提供的方法是利用测量计来测量,然后在杯子的底部装了小滑轮,再根据“拉力+重力=浮力”进行测量和计算。在实际操作中我觉得使用泡沫块存在两个不足:1、本课安排了2个实验,实验一是测量一块泡沫块不同浸水状态的测量(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实验二是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泡沫块很轻,所以在测量自重时

14、基本上没有多少体现或没有什么变化,从而很容易认为“拉力就是等于浮力”,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形成“拉力+重力=浮力”的正确认识。2、泡沫块自身质量小,但产生的浮力比较大,而我们使用的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比较小的,特别是在实验二测量中泡沫块和大泡沫块时往往因达到极限而出现弹簧拉到底的情况,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测出相关的数据。写到这,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而泡沫块对形成这个科学概念的作用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的体积变化对自身的质量影响不大,但体积变化造成浮力大小是很明显的。是不是要使用泡沫块?如果不用,用什么材料更能实现教学目标?木块吗?思考

15、:为了实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必须对实验材料进行认真的选择。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许多科学教师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教学,导致许多实验探究浮于表面,或是因为材料的不恰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新旧器材齐上阵颠倒乾坤辨沉浮五下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上节课,忽悠了学生一把,觉得挺过瘾。不过,也为这节课埋下了隐患。你问什么隐患?这不是明摆着吗上次说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无关,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重要就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出尔反尔!得,不怕,咱是谁,咱是肩负着科技兴国的科学教师,别的没有,有的是办法。师:“还记得上节课的学习吧!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有关系吗?”生:“没有!”师:“老师这里有四个圆柱体,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一样,不过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分别是用铁、铝、塑料和木头,谁能来辨认一下。”让个别学生辨认四个圆柱体,并对它们的轻重进行排列,随机在黑板上板书和简画。铁块和铝块的轻重是比较好区别的,可是塑料和木头谁轻谁重就不是那么容易区别了。学生提出要用天平,晕,这节课研究的是沉浮而不是质量,当然不能在这个环节浪费时间,我告诉学生不要着急,等一下把它们分在水中,就有办法区别。该让这些圆柱体下水了吧?没,还有个重要的事没做呢?先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这四个圆柱体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把这四个圆柱体放入水中谁沉谁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在学生的回答后板书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