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8994429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学校:青岛第六十一中学姓名:纪乐平指导老师:孟宪涛探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区的关系一、调查背景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黄河,长江各种地形地势交叉相错,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壮丽的山河。在这壮丽山河之中,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身边少数民族的同学穿着各种奇特的衣服,令人新奇。那么,这些服饰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有什么关系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了探究。二、调查目的民族的代表是他们的服饰。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民族服饰千差万别。因此,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的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

2、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的内容。三、探究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1.北方与南方通过各民族服饰之间的联系的差别,可以把我国56个民族大致分为两大类:北方和南方。北方民族的服装以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装有明显区别为主要特色,已普遍使用毛皮,多穿靴子而少有刺绣和饰物为主要风格。其原因是与牧业渔猎业及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生活在北方草原大漠上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地域主要以大漠戈壁、宽大盆地谷底、高原平原为主。大漠草原特殊宏伟辽阔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北方服饰审美取向是粗犷豪迈和宽身肥袖的外观风貌。例如: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南方民族的服装都是大襟袍

3、式,左襟大,右襟小,领、袖、襟和底边都镶有各色绸缎或珍贵皮毛,就女性而言,基本上都是短上衣和裙子。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清山水秀,所以人们的服饰具有精美细腻、轻盈飘逸、款式繁多的特点。仅就裙子而言,分为有褶和无褶:简裙没有褶裥上下宽窄相同。有一句俗语“离家一里远,别是一乡风”正是由于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即便是同一民族,一山一勾,一村一寨的服饰民俗都有可能形成一些不同的地方。例如:苗族,彝族,傣族。2.北方少数民族 (1)满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4、中国东北白山黑水的广袤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白山黑水”,白山指长白山地区,黑水指黑龙江流域。长白山主干在吉林省,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绥芬河等皆发源于此山。各江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富庶的山间盆地,茂密的原始森林,适于满族的捕鱼狩猎生活。辽西丘陵地带多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适于农业耕种。黑龙江流域山地平原交叉分布。这里有大、小兴安岭,有松嫩平原,有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的松辽平原,平原上纵横着松花江、嫩江和辽河。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属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和寒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夏季短暂炎热,冬季漫长寒冷。北部年

5、降雨量不高,无霜期短;南部由于受海洋影响,年降雨量较高,无霜期较长。白山黑水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矿藏丰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适应长期寒冷的气候,袍装作为满族的民族服装。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2)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处于西北边陲的维吾尔族的故乡,干冷。所以他们的衣服有御寒的作用。较厚。又因为历史上

6、是游牧民族,所以穿靴。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因为干冷,所以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

7、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穿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丝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郁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维吾尔人誉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裤裤角肥大,裤长及裸骨。3.南方少数民族(1)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壮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省区,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

8、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 ,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

9、草鞋。(2)白族: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在我国西南方,由于较为封闭的地区,白族有着完整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服饰,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

10、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由于地处南方,丝织业越来越发达,所以,白族服饰也相对华丽。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3)藏族: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西藏地区,海

11、拔高。夜晚极寒,中午却又温暖。所以形成了特殊的服饰藏袍。就在一天里,也经常有风雨雪晴的变化.藏区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气候变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气温,同时有利于起居旅行。藏袍腰襟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当铺盖,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于劳动生产。藏人放牧、干活、耕作、遇天气多变,需要调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由此慢慢形成了习惯,即在气温正常时,藏族人穿藏袍一般也只穿一只袖。藏袍,宽领敞口,肥腰广袖,右侧掩襟,缝缀扣襻或襟带,长可着地。用毛皮、 氆氇以及各种呢、绒、缎

12、、麻布、棉布等为衣料,制成单、夹、棉、皮长袍。在衣领、袖口、襟衩、下摆等处,镶有细毛皮或花氆氇及诸色绒、布宽边。牧区牧民睡眠时,将皮袍腰带解下系于底襟,再将袍领提至头顶,作为被袋使用。藏袍的因地区不同稍有差异,牧区袍多不挂袍面;中部农区和东部一些地区居民所穿藏袍有的无袍袖。四、总结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其中我国较为典型地区为东北地区,高原地区,西南这三个地区。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服饰。但还有历史、政治等因素影响着。所以,地理环境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对于这些民族的文化,我们要加以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