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全国年会张明昌专题讲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8988629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全国年会张明昌专题讲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06全国年会张明昌专题讲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06全国年会张明昌专题讲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06全国年会张明昌专题讲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06全国年会张明昌专题讲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全国年会张明昌专题讲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全国年会张明昌专题讲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翼状胬肉发病机 制 及手术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明昌 翼状胬肉 u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 u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u发病机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眼表问题 可能包含了眼表疾病中的关键机制! 翼状胬肉 u最主要的病因环境刺激(紫外线) u最重要的机制角膜缘上皮屏障破坏 u最基本的病理变性(前奏)及增生 病 因 内因外因 量变-质变 u内因:家族遗传倾向 u外因:什么人多发? 什么部位多发?(内斜病人的启示) 紫外线公认 感染(HPV)-假说 其他刺激-诱因 发病机制的探讨 u流行病学研究 u病理学机制研究 u解剖学机制的研究 u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u免疫学机制 u病毒感染机制

2、 流行病学研究 u与种族相关 Cleaar(1979):黑人高于白人 李向东(1990):汉族高于回族 刘汉生(2001):汉族高于黎族 u与性别的关系 李向东(1990):男高于女 Panchapakesan(1998):男高于女 刘汉生(2001):女高于男(海南) 流行病学研究 u分布与纬度相关 Cameron(1964),刘汉生(2001), Gazzard(2002) 从高纬度到低纬度,日照时间增加,患病率呈逐渐增高 u与工作生活环境相关 张虹 (2000):接触有毒气体、粉尘发病率高 Khoo(2001):户外工作者发病率高 马科(2005):农村高于城区 流行病学研究 u与年龄关

3、系 刘汉生(2001): 4070 岁为高峰,71岁后有所降低 Gazzard (2002):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u与遗传的关系 Detorakis (2000):与基因遗传相关 Islam (2001):具有家族遗传性 病理学机制研究 uCoroneo(1999)胬肉形成的两个初始阶段: u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 炎症, 组织增生, 纤维母细胞增殖, 淋巴细胞、浆细胞 浸润 uBowman 膜及角膜浅层蛋白质的变性, 并堆积于角巩 膜缘, 形成隆起, 进而, 引起角膜的新生血管形成与增 生和纤维血管组织的增殖 病理学机制研究 u缺氧和紫外线照射可能通过多种细胞因子招募

4、骨髓来源 的干细胞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 (Lee,2006) u胬肉中微血管密度比正常结膜高,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在 胬肉组织中表达高( Aspiotis,2006) u胬肉中有独立的微血管系统与结膜的血管交通,进展性 胬肉头部的新生血管尤为丰富,荧光造影时荧光素外漏 (Bilalov,2005) 病理学机制研究 Girolamo(2004) 进展期翼状胬肉边缘的组织形态学 纤维血管组织 胬肉进展方向 Bowman 膜 解剖学机制研究 uCoroneo(1999) 正常的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或缺乏 解剖学机制研究 为什么长在鼻侧 ? u Coroneo(1993)眼眶解剖: 外侧眶壁较内侧开阔

5、,光线透过颞侧角膜折射至鼻 侧角膜缘后,其光线强度可被放大20倍,鼻侧角膜 缘上皮基底细胞从后面受“打击”,造成干细胞的功能 障碍,数目减少。屏障破坏使增生活跃的结膜成纤 维细胞易于向角膜方向生长 Coroneo(1993) 外侧眶壁较内侧开阔, 光线透过颞侧角膜折射至鼻 侧角膜缘后,其光线强度可 被放大20倍 解剖学机制研究 为什么长成翼状 ? uDushku(1994)(2001), Girolamo(2003) 翼状胬肉内异常的上皮干细胞增生活跃 翼状胬肉头部的异常干细胞表达多种MMPs区别于正常结膜上皮细 胞、角膜上皮细胞、角 膜缘干细胞 Girolamo(2003) 翼状胬肉头部 P

6、63 (+) Dushku (2001) 翼状胬肉头部上皮细胞 MMP-1 (+) 解剖学机制研究 为什么长成翼状 ? uYe (2004)翼状胬肉头部包含多能干细胞和祖细 胞 AC133(+ ) C-Kit(+ ) CD34(+ ) STRO-1(+ ) 解剖学机制研究 为什么长成翼状 ? u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头部中间细胞比两周边生长更快翼状生长 Kwok (1994)计算出翼状胬肉头部细胞生长的数学模型 头部细胞 周边细胞 解剖学机制研究 泪膜与翼状胬 肉 uRajiv(1991),Balogun(2005) 翼状胬肉患者BUT短于正常人 uKadayifcilar(1998) Schirm

7、ers test :胬肉患者与正常人无统计学差异 BUT:胬肉患者短于正常人 泪液羊齿状物试验:胬肉患者显著异常(粘蛋白减少) 解剖学机制研究 翼状胬肉患者为什么泪膜 异常? uKadayifcilar(1998) 胬肉患者正常的瞬目动作减少泪膜不稳定 u胬肉高出角膜表面,使光滑的角膜前表面不规则, 影响到泪膜的均匀涂布 鼻侧泪膜更不稳定?翼状胬肉长在 鼻侧 u泪液排出系统: 泪小点位于鼻侧,鼻侧的泪液容易首先被排出,形成 泪膜破裂斑,进而暴露鼻侧角膜结膜上皮,导致上皮 损害,由此激发眼表上皮异常修复翼状胬肉 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u翼状胬肉组织细胞发生了转化,表现在: Spandidos(1

8、997)杂合性丢失 Detorakis (1998)微卫星不稳定性 转化表现出肿瘤相似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uPodskochy(2000)紫外线角膜上皮细胞凋亡 Tan(2000)翼状胬肉上皮细胞抗凋亡 bcl-2(+) 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u抑癌基因p53 基因突变与翼状胬肉争议的研究! u支持者Tan ( 2000); Weinstein (2002)等 紫外线胬肉上皮细胞p53突变失去抑制细胞 增殖功能促进胬肉形成 u反对者Onur(1998)等 突变型p53(+)率 为7.9%与胬肉发生无相关性 胬肉上皮层基底细胞p53(+) 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u端粒酶活性与翼状胬肉 Shimmu

9、ra(2000) 翼状胬肉63%端粒酶(+), 结膜组织端粒酶(-) Park(2000) 端粒酶表达在翼状胬肉上皮层51.9%,基质层 (10.7%),结膜组织33.3%受到紫外线照射后, 胬肉中端粒酶活性增加 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端粒酶活性* 比较 标本 翼状胬肉 正常结膜 1 24.51 0 2 26.27 0 3 23.37 0 4 21.46 0 5 36.18 0 6 20.71 N 7 7.88 N 810 0 0 * U/g 蛋白 N :未检测到 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u炎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IL-1 (Corsini,1997) IL-6 (Girolamo,2002

10、) IL-8 (Girolamo,2002) TNF- (kria,1998) bFGF (Powers,1997) PDGF (kria,1998) VEGF (van Setten,2003) TGH- (kria,1998) 这些因子直接或间接的被紫外线诱导或激活,促进翼状胬肉的形成 翼状胬肉组织VEGF(+) 正常结膜组织VEGF(-) 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uMMP与翼状胬肉 uDake(1989) 翼状胬肉纤维主要包括间质纤维胶原、型胶原 和基底膜型胶原 uGirolamo(2000)MMP-1, -2 uLi(2003)MMP-3 uDushku(2001)MMP9 uKenne

11、dy(1997)TIMP-1 翼状胬肉组织MMP-1 (+)翼状胬肉组织MMP-2(+)翼状胬肉组织MMP-9(+) 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uMMP与翼状胬肉胬肉的头部总是指向角膜? uGirolamo(2003)含量、作用最大为MMP-1 uGirolamo(2003) u翼状胬肉上皮细胞MMP-1(非MMP-2,9和TIMP-1 ) 表达和紫外线照射量和时间呈依赖关系 u正常结膜上皮细胞和胬肉成纤维细胞中的MMP-1不受紫外线影响 u角膜缘来源的上皮细胞中MMP-1表达与紫外线照射相关 角膜缘的上皮细胞比结膜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对环境因 素更敏感 翼状胬肉指向角膜生长 MMP2 Dushk

12、u, N. et al. Arch Ophthalmol 2001;119:695-706. MMPs家族成员在翼状胬肉进展中的作用机制 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翼状胬肉的易感基因 uTsai(2005) 尚无特异性基因被证实 uGirolamo(2004) MMP-1基因多态性可能相关 翼状胬肉MMP-1中1G/1G基因型为23% 且单基因多态性(SNP)是进展期和复发性胬肉的指针 中国人群中国人群hOGG1 hOGG1 基因多态现象可能与胬肉易感性有关基因多态现象可能与胬肉易感性有关 免疫学机制 uPinkerton(1984); Liu (1993) 认为翼状胬肉病理过程中包含了、型超敏反

13、应 并在翼状胬肉发现了浆细胞、IgE、IgG沉积 uIoachim(1995) 发现翼状胬肉上皮组织表达HLA-DR 免疫学机制 uNakagami(1999) 翼状胬肉中肥大细胞含量较正常结膜组织增加1倍,并且胬肉 组织中的MMP-1是由肥大细胞分泌的 uAllen(1999) 紫外线照射肥大细胞分泌TNF- 产生其他炎前因子 翼状胬肉组织中肥大细胞MMP-1(+) 病毒感染与翼状胬肉 尚无定论 uGallagher(2001); Piras(2003) 翼状胬肉中检测出人乳头状病毒HPV(24%-54%) uDetorakis (2001) 翼状胬肉中检测出单疱病毒HSV(22%) HSV

14、与HPV共同感染(6%) HPV/HSV破坏p53依赖的凋亡途径 uEl-Mahdy(2000) 病毒蛋白的存在增加了紫外线导致细胞基因突变的可能性 病毒感染与翼状胬肉 尚无定论 uPiras(2003) 认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病毒感染率 uDushku(1999),Chen(2003) 在翼状胬肉、睑裂斑、正常结膜中均未检测出人乳头状病毒 HPV DNA uReid(2003) 认为无足够的证据显示病毒感染与翼状胬肉的形成有关系 细胞周期紊乱 P27kip1 P21P 26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 结膜变性 角膜缘屏障破坏 野生型P53 突变型P53 MMP-TIMP失衡 细胞周期紊乱 P21P27 表达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