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4月周考试题201904230159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8981482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4月周考试题201904230159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4月周考试题201904230159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4月周考试题201904230159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4月周考试题201904230159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4月周考试题201904230159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4月周考试题20190423015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4月周考试题201904230159(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学年高一语文4 4月周考试题月周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祝考试顺利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 下的“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 黄钟毁弃,瓦釜雷 鸣” ,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 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

2、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 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 ,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 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 ” 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 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 。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 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 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

3、。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 子, “射之,中盾瓦” 。 “盾瓦” ,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 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 出自诗经小雅斯干 , “万生女子载弄之瓦” 。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 她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 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 “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 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形体很大, 长可

4、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 周易 庄子都有记载。秦汉 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 “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 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 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 “作瓦屋” 只是为了自己享乐, 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 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 )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瓦釜雷鸣”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

5、釜”有消极意义。 2 B.唐宋时期,用“瓦子” “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 C.周易 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 D.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 , “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C.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D.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6、,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 ,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C.“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 。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D.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猫 杨依静 老张头准备扔掉他的猫,这事儿他已经考虑很久了。 老张头今年八十一了, 和他的猫一起租住在一个一居室里, 他骑三轮车出去摆摊的时候, 就把猫留在家里。 猫不挑食, 一日三餐跟着老张头吃。 猫今年八岁了, 算得上是一只

7、老猫了。 如今老张头尽量给猫吃绵软的东西,因为猫的牙和肠胃都有些不行了。 老张头的老伴儿死得早,房子卖掉了,钱留给一双儿女。儿子在本地上班,女儿嫁到了 外县, 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倒也都孝顺。 之前老张头和儿子一起住, 儿子儿媳妇上班后, 他就跟十岁的孙子在家。老张头非常疼爱孙子,但总觉得孙子有点娇气,还特别能花钱。老 张头有天中午教育他要勤俭节约, 但没想到小孙子敢拿棍子敲他!这可把老张头气炸了, 他 把小孙子拽过来,拍了他屁股两下,连裤子上的灰都没打掉。晚上他爸爸回来,小孙子哭着 去告状,说不要爷爷住在这里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老张头的儿子一听大怒,狠狠揍了 孙子一顿。老张头心疼坏了

8、,心里五味杂陈,默默把儿子拉开,隔天就带着猫搬了出去。 春节女儿回来的时候,说刚买了房子,要爸来这儿一起住。老张头本是不乐意的,但女 儿说,这么大岁数,一个人住着,到底也不是回事,传出去大家还以为儿女不孝顺呢。老张 头想了想答应了。 3 但猫突然病了。 老张头发现猫的毛越来越没有光泽,尾巴总是垂着,眼睛老是眯着,还开始变懒了,一 睡就是一天,食欲也不如以前了。后来干脆一点饭都不吃,整天蜷成一个球窝在床上。老张 头有点慌了,猫是不是要死了? 老张头抱着猫坐了一宿。 他想起死去十多年的老伴和他去世的挚友们。 他见过的死亡还 不够多吗,临死还要再经历一次吗?他八年前养猫的时候,还担心自己死了这猫没人

9、照顾, 但没想到现如今猫也要走在他前头。 老张头又观察了几天, 猫的状况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 与猫永别的场景一次次出现在老 张头的眼前。不,他不能接受,他再也不想面对死亡了。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把这猫放掉。 老张头把猫装在布袋里抱了出去。他知道有个学生公寓,每天剩饭挺多,他想把猫放到 那附近,但半路上忽然想到猫和自己一样,喜欢清静,万一到时候学生都捉着猫玩咋办 这学生公寓不能去!他抱着猫兜兜转转,走到天快黑了,看见了一座空房,墙角有个洞能通 到空房里面,他在四周探查了一番,自己安慰自己说,能避雨,四周还有人家,猫应该淋不 到,饿不着!这样的话不知道老张头自己说了多少个版本,才把猫放到洞里。猫还

10、是蜷成一 个球,一动不动,黄色的眼睛盯着他。老张头摸一下猫头,一狠心扭身走了。 回到家躺到床上的老张头脑子乱成一锅粥,想的都是猫,想着想着就迷迷糊糊睡了。半 夜手不自觉地去摸猫,却什么也没摸到。老张头惊醒了,他想起猫小时候的样子,黄色的绒 毛,细尾巴卷卷的,眯着眼睛把下巴伸过去让他挠,老张头再也没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老张头带着馍和水又来到了昨天丢猫的地方,猫不见了,他小声叫猫,没 动静。老张头把馍嚼好,把食盘和水碗放在门洞里。他又在门口站了一会儿,还是没看见猫 出来。老张头在那儿坐了很久,直到要回家了还是没见到猫。 老张头又给猫送了几天的饭, 尽管之前送的馍和水没有动过。 女儿又打电话来催老张

11、头 动身,他知道不能等了,他要离开这里了,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其实他对这个小县城没什么归属感, 他所眷恋的东西, 是在老家属院狭小的房子里一家 四口坐在一起吃着老伴儿做的饭 ; 是他骑着自行车,前梁站着儿子,后座坐着女儿,打着车 铃穿梭在街道上;是他在讲台上声如洪钟地讲课;是他和挚友在亭子里听着蝉鸣下棋。 可是妻子去了,房子卖了,孩子们也各自成了家 ; 他退休了,当年下棋的人,凑不齐了。 老张头用一辈子编织的那张生活的网已经快要瓦解了, 一个个结点消失, 密致的网渐渐 只剩下一条线,一头是他,一头是猫,现在也断了。 行李都收拾好了,老张头拿着烧饼和牛奶,又去了那个洞边。所有的食物都没

12、有动,有 4 些发霉了,他把新的替换上去就转身走了,走了两步忽然转身回来,用尽力气朝门里叫猫, 苍老的声音因为颤抖被拉得极长。 “猫噢猫噢。”他完全顾不上旁人的眼神,他只管叫他的猫:“猫 噢” 。 在院子的角落里,那只猫窜了出来,跳进空房,钻进洞,蹲在洞口觑着他。老张头双手 颤抖地抓住猫,猫瘦了,但是精神好了些。它熟稔地伸过头去,等待老张头抚摸它。 老张头向猫摆摆手 : “走吧,我把你扔啦,不要你啦。”他接着向前走,声音低沉下来, “走吧,走吧我也要走了。”猫小跑了两步,一下一下蹭着老张头的腿,老张头鼻子一 酸,弯腰把猫抱了起来,搂到了怀里,猫发出惬意的呼噜声。 许多人的目光投过来。一个头发花

13、白的老人抱着一只“野猫” ,一边走一边流泪,确实 是很引人注目的事情。老人扶着墙站了会儿,他把腰哭疼了。 老张头打开门,把猫放下,猫飞快地跑去喝水,看来是渴了很久。老张头一边顺着猫的 毛一边絮絮地说 : “你笨哦,连找水喝都不会。”猫“喵”了一声,他叹了口气 : “不扔了, 不扔了”他愣愣地坐在打好的包袱旁边,看着猫喝水吃食。 午后的阳光从小窗户射进来,照到空荡荡的茶几上,这感觉多像多年前周末的中午,他 像现在这样坐在桌子旁边,妻子端上一小盆热腾腾的土豆炖肉,儿子挑肥的,闺女挑瘦的, 他一边小口小口地抿着酒,一边拣盆里的土豆吃。厨房里还炖着苹果山楂糕汤,咕噜噜地冒 香气,妻子从厨房出来,收起他

14、的酒瓶,“好了,喝一杯尝尝就行了。” 老张头笑了, 仿佛无数细丝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勾结、 连接, 编织重现了多年前的那张网。 他从兜里掏出手机, 拨通了女儿的电话 : “喂, 囡囡啊爸想过些日子再去要不, 爸就不去了吧。”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张头准备扔掉他的猫,这事儿已经考虑很久了。“独句成段,用概述叙事,横截面 方式进入,来讲述故事,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给读者留下悬念。 B. 老张头的老伴死得早,房子卖掉了,钱留给了一双儿女,儿子在本地上班,女儿嫁到了 外县。老张头从儿子家搬出来后,和他的猫一起住租在一个居室里。他准备扔掉 老病之猫,

15、 要离开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到女儿家一起住。 C. 小说多次使用了照应的艺术手法, 比如:第四段老张头答应和女儿一起住, 结尾又婉拒女 儿的要求;第十三段老张头眷恋往昔的生活,倒数第三段又重温了这种生活。 D. 老张头怜惜他的猫,舍不得将它扔掉,又不得不将它扔掉,因为他要到嫁到外县的女儿 5 家一起住,带猫去很为难。 5.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 分) 6. 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艺术。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材料一: 5G, 全称第五代移动电话行

16、动通信标准, 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2013 年 5 月 13 日, 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 已成功开发第 5 代移动通信技术 (5G) 的核心技术, 预计于 2020 年开始推向商业化。2015 年 5 月 29 日,酷派首提 5G 新概念:终端基站化。2016 年 1 月 7 日,工信部召开“5G 技术研发试验”启动会。2017 年 2 月 9 日,国际通信标准组织 3GPP 宣 布了 “5G” 的官方 Logo。 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于 2018 年迈出 5G 商用第一步, 并力争在 2020 年实现 5G 的大规模商用。 (摘编自360 百科) 材料二:材料二: 高通公司高通工程技术高级副总裁马德嘉在演讲中表示,5G 统一的连接架构将把所有 通信系统联系在一起,这将给工业界带来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