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980138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题目名称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from Feminism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中艾米莉的悲剧 学生姓名 刘立梅 学号 20094031013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专业年级 英语专业2009级 指导教师 龙鹏屹 职称 讲师 填写时间 2012年12月13日 一、选题的依据: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理论意义: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短篇代表作,也是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许多学者从多个不同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的论文和作品较少,本论文以女性主

2、义出发,分析了艾米丽悲剧形成原因,对福克纳的作品进行深层解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作品价值,揭示作品意义,领略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同时也希望为其作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实际意义:本选题以美国战后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分析了没落贵族代表,南方传统女性艾米丽的悲剧成因,反映出美国当时的社会现象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更好的了解美国历史及社会特点;文中指出男权制社会与传统妇道观对女性的压制与迫害,深化了对女性平等地位的认识,女性主义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果,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女性被传统妇道观思想及男权等思想所束缚,本文通过艾米丽人物悲剧形象可让读者更好的审慎女性及女性问题,引起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3、,有利于实现社会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正确认识及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促进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1.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其代表作为女权辩护指出女性并非天生地低贱于男性,只有当她们缺乏足够的教育时才会显露出这一点,认为男女两性的道德水准是相同的,提倡男女两性受平等的理性教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92)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性是形成的观点,在观念和方法上等方面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西蒙德波伏娃,1949)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写到“使我知道现在还受着影响而且比上两者都坏的伤害就是那种日子在我身上产生出来”,指

4、出女性只有经济独立才能获得创作自由和人身自由。(弗吉尼亚伍尔夫,1989:43),恩格斯在作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指出:“在任何社会中,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马克思,恩格斯,1995:571)凯特米勒于70年代推出重要著作性政治,主要是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权力关系中所处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来揭露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指出解决妇女问题就得粉碎父权制的社会结构,女性主义进一步发展。(凯特米勒,1970) 国内研究: 刘慧英在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中指出:“广大女性除了做与男人同样的人以外,不能有任何女性意识、特质或特点的流露,

5、这种讳莫如深把女性降到“空洞能指”的最低水平,其背后深藏着那种千百年来顽因不化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女性的鄙视和忽略。”描述女性形象“自我”的空洞化和女性对男性的物质和精神依附,批判了男权主义,提倡对女性意识的尊重。(刘慧英,1996:57)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是第一部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书中指出自从母系社会为父系社会取代之后,中国男权制集权社会便以政治、经济、伦理价值等方面的强制性手段,对女性实行强制性策略,将之压入社会最底层,深刻剖析了社会背景下的女性特点,对女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孟悦、戴锦华,2004)董美珍在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中对女性主义进行

6、分析研究,分析了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科学观,批判了传统科学,并提出了“女性主义科学”的构想。(董美珍,2010)2.个人见解 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对所处时代背景的真实反映,在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是美国内战后南方没落贵族的代表,也是南方传统女性的缩影,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点及女性问题,她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剧。研究艾米丽的悲剧成因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作品,了解社会背景下女性问题存在的原因,关注女性受压迫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启发性思考,深化对女性平等地位的认识。二、研究内容1) 主要研究内容及观点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短篇代表作,以美国战后社会变迁为背景,

7、讲述了南方落寞贵族家族中艾米丽小姐一生的经历。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对艾米丽悲剧成因进行解读,指出男权制社会与传统妇道观对女性的压制与迫害,呼吁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及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分析本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对女性主义进行解读,介绍其来源、内涵以及三个发展阶段;第三部分介绍作者及作品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作品进行深层解读,从社会和人物自身方面详细阐述了艾米丽悲剧成因,第五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综合论文内容进行启发性思考与学习,深化对女性主义认知及女性平等地位理解,联系实际并展望未来。2) 研究重点本选题以女性主义视角对艾米丽悲剧命运进行解读,并

8、分析其悲剧形成原因,重点对男权制及传统妇道观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进行分析研究,深层思考女性问题,深化对女性平等地位的认识。 3)研究难点本选题的主要难点是对艾米丽的性格,阶级象征及所处社会背景研究。艾米丽性格具有双重性,作为旧南方没落势力的代表,她既是旧秩序、旧道德标准的化身,又是南方传统、规范的叛逆者,而这样扭曲变态的心理又与美国内战后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需综合研究在时代背景下艾米丽的矛盾性格表现,以探究悲剧命运形成原因。4)创新点 本选题虽有许多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艾米丽悲剧成因解读较少且分析不够全面,本文在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下,吸收及继承已研究成果基础,并发展对人物悲剧成

9、因解读,对主人公悲剧命运进行更为丰富的探索,更提出了个人见解,指出男权制社会与传统妇道观对女性的迫害,呼吁社会对女性主体地位的认识及女性对自我身份认同,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实现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5)论文结构 引言1 女性主义简介 1.1 女性主义起源与内涵 1.2 女性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2. 福克纳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2.1 关于福克纳 2.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简介 3. 女性主义视角下艾米丽悲剧形成原因 3.1 男权制社会女性地位的不平等 3.1.1清教主义下的女性压迫 3.1.2家长父权制对艾米丽生活及爱情的控制 3.1.3 男女爱情观的不平等 3.1.4 小镇居民的挑剔、不理解3.2

10、艾米丽人物身份及性格的局限性 3.2.1阶级压力 3.2.2性格的双重性保守思想与反抗精神的扭曲结合结论 3.2.2性格的双重性保守思想与反抗精神的扭曲结合结论论文结构引言1 女性主义简介 1.1 女性主义理论及代表人物 1.2. 女性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2. 福克纳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2.1 关于福克纳 2.2 作品写作背景介绍 2.2 作品主要内容 3. 女性主义下艾米丽悲剧形成原因 3.1 男权制社会女性地位的不平等 3.1.1清教主义下的女性压迫 3.1.2家长父权制对艾米丽生活爱情的控制 3.1.3 男女爱情观的不平等 3.1.4 小镇居民的挑剔、不理解3.2 艾米丽人物身份及性格的局

11、限性 3.2.1阶级压力 3.2.2性格的双重性保守思想与反抗精神的扭曲结合结论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文为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等其他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文献及其学术文章,检索相关期刊,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分析作品,把握作品内容,同时广泛查阅资料,对女性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通过女性主义理论分析问题,整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观点,指出个人见解。由于前人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对本选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可供查阅的资料更多更广更丰富,再加之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以及本人

12、的文学素养,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步骤:2012年12月20日前上交开题报告 2013年1月10日前上交英文初稿 2013年2月20日前上交论文二稿 2013年4月10日前上交论文三稿 2013年5月10日前上交论文定稿 2013年5月中旬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主要措施: 认真研读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通过个人思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案,探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艾米丽悲剧原因。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部就班地完成选题论证、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和修改稿,直至顺利通过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Arensberg, Mary, and Sara

13、E. Schyfter. Hairoglyphics i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Reading the Primal Trace J.Boundary, 1986- 1987.2Bressler, 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83Harris,Laurie Lanzen and Sheila Fitzgerald Short Story CriticismMDetroit Gale Research Company,19884Kerr,Elizabeth M.Yoknapatawph, Faulkners Little Postage Stamp of Native Soil oseph M. New Yorkz: Fordham University,1976 5Li JP, The Real Essence of the ProtesqueA Rose for Emily :an interpreatation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J. Joumalo of Qiqhar University,2003,16 Simone de Beauvoir,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