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方案与工程技术应用总结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979736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方案与工程技术应用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方案与工程技术应用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方案与工程技术应用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方案与工程技术应用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方案与工程技术应用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方案与工程技术应用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方案与工程技术应用总结(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系统设置方案 一、 现场监测设备布点方案说明 二、 监控单元设置方案说明 三、 监控数据处理设备方案说明、 四、 调度所防灾安全监控设备方案说明 五、 防灾系统工务终端设置方案说明,一、现场监测设备布点方案说明,(一)风监测点布设原则 风监测点布设原则如下: 山区埡口、峡谷、河谷等特殊区段,风速风向监测点的平均间距15km。 轨面高度10m及以上的高架桥、5m及以上的高路堤区段,风速风向计的平均间距5km10km。 除上述情况外的平原区段,风速风向计的平均布设间距不大于15km。,(二)雨监测点布设原则 雨量计设置按照地质、路基专业提供的不良路基地段情况,结合现场情况设置。主要原则:

2、 雨量计的位置布设于路堑、隧道口及不良路基地段等易产生塌方、水冲线路的处所; 连续路基区段,有砟轨道线路,雨量计的布设间距一般为1520km;无砟轨道线路,雨量计的布设间距一般为2025km。,(三)雪监测点,深路堑、隧道口等易产生积雪的处所,雪深计安装于深路堑、隧道口平整区域。每处雪监测点设置一台雪深计。,(四)地震监测点 1.布设原则 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及以上地区的牵引变电所、分区所设置地震监测点,监测点间距20公里左右。 每处地震监测点设置2台强震仪,2台强震仪间距不小于40m。,K,(五)异物侵限监测装置 1.设置原则 根据“关于印发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公跨铁立交桥异物侵限

3、监测方案的通知”(运技基础2010739号)中“线路允许速度不大于160km/h区段内的公跨铁立交桥不设置异物侵限监测装置”有关精神,本次设计在线路允许速度大于160km/h区段内的公跨铁立交桥设置异物侵限监测装置 。,K,2.设置方案 (1)公跨铁立交桥异物侵限监测装置由竖直监测电网、水平承重网 、“L”型支架等三部分组成,见图所示。,K,(2)异物侵限监测装置长度的计算 根据“关于印发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公跨铁立交桥异物侵限监测方案的通知”(运技基础2010739号)有关精神,公跨铁立交桥与哈大客专线路的关系见图所示:,(3)监测网设置 竖直监测网高度200055mm,每单元宽度为10

4、00010 mm,双电网传感器内置于竖直监测网,栅格大小115115mm至125125mm之间(中心线到中心线),质量不大于15kg;竖直监测网在50kg/m2静载荷作用下不开裂,抗风能力不小于50m/s。 (4)水平承重网不设置电网传感器,仅起结构支撑、维护检修平台作用;水平承重网每单元1000010 mm(平行于公跨铁桥方向)600100mm(垂直于公跨铁桥方向),能够承载不小于100kg的附加荷载。,异物侵限监控系统图,隧道口 (1)石质边仰坡的铁路隧道口上方及两侧宜设置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2)隧道洞口上方有公路跨越的宜设置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公铁并行 客运专线与公(道)路并行时,异物

5、侵限监测系统的设置应根据并行间距、相对高差、基础设施工程条件、地形地貌、公(道)路技术条件、及运营工况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二、监控单元设置方案说明,(一)设置原则 本工程监控单元设置于: 1、与GSM-R通信基站合设的 集装箱防灾机房内; 2、通信、信号及防灾合设的 信号中继站内; 3、牵引变电所、分区所防灾机房。 4、车站独立的防灾机房,三、监控数据处理设备方案说明,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数据处理设备设置于沈阳站信号楼、长春西防灾机房内。监控数据处理设备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存储设备、接口服务器(含防火墙)、时钟服务器、交换机、维护终端等组成。 设置于线路主要节点车站、路局所在地、300k

6、m左右一个。,四、调度所防灾安全监控设备方案说明,调度所防灾设备设置于线路所属调度所相关调度台。为每个列调台设置一台调度所防灾监控终端。 调度所终端主要由以下设备构成 (1)以太网交换机; (2)列调台防灾安全监控终端; (3)接口服务器; (4)UPS。,五、防灾系统工务终端设置方案说明,本工程在路局工务调度,各工务段调度所在房间。 防灾工务终端主要由下列设备构成: (1)以太网交换机及其他网络设备; (2)防灾系统工务终端及打印机。 (3)UPS。,第四节 接口设计 (一)设备用房(含终端、调度所设备)及暖通设计 (二)通信传输网络 (三)与电力供电接口设计 (四)与信号接口设计 (五)与

7、牵引供电接口设计 (六)与既有铁路风监测、雨量监测系统的接口,(一)设备用房(含终端、调度所设备)及暖通设计 ;在沿线通信基站设置防灾机房,与通信基站合设,其间用金属网分隔。防灾机房独立设门。 通信基站、防灾机房(合设处)共用机房空调,防灾机房设置防灾系统专用电力配电盘。 信号中继站为通信、信号、防灾共用机房。 防灾机房内设置防灾监控数据处理设备,该机房设计应满足铁路生产设备房屋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1063号)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二)通信传输网络,(1)风、雨、雪现场监测设备、地震仪至防灾监控单元之间采用信号数字内屏蔽电缆;异物侵限现场控制

8、器至监控单元之间,监控单元至信号列控中心之间采用信号对称电缆传输现场监测信息。 (2)各区间监控单元通过主备用各1FE口、主备用各12M通道接至邻近车站,各车站通信传输系统通过主备用各2FE口、主备用各22M通道接至防灾监控数据处理设备核心网络交换机,主备用FE接口应配置于不同的两块FE板上。,(3)防灾监控数据处理设备至调度所防灾系统网络之间通过主备用各1FE口、主备用各12M通道互联(实现列调防灾终端的接入),主备用FE接口应配置于不同的两块FE板上。 (4)防灾监控数据处理中心网络间通过主备用各1FE口、主备用各22M通道互联。 (5)防灾监控数据处理设备至工务终端(路局工务处、工务段)

9、之间点对点配置路由器,其间通过12M通道、G.703接口互联。,(三)与电力供电接口设计,电力专业在防灾机房内设置防灾专业专用电力配电盘,双电源具备自投自复功能。 设置防灾数据处理设备防灾机房电力配电盘容量为380v/20kw,沿线其他防灾机房或设置防灾设备地方电力配电盘容量为220v/3kw。,(四)与信号接口设计,防灾异物侵限监控系统与信号系统之间的接口条件满足信号系统与异物侵限监控系统接口技术条件(运基信号2009719号)的要求。防灾异物侵限现场监控系统与信号列控系统之间采用继电器接口,与信号专业分界面为信号中继站或机房分线盘外线侧接线端子,其中分线盘及其接线端子由信号系统负责。 在地

10、震监控子系统设置的防灾接入点监控单元与相关的信号列控中心系统之间敷设信号电缆,联接至列控中心室外分线盘进线侧,采用干接点接口实现地震监控系统与信号列控系统的联动控制。,(五)与牵引供电接口设计,在牵引变电所地震监控子系统防灾接入点监控单元与牵引供电系统之间敷设室内屏蔽电缆,采用干接点接口实现地震监控系统与牵引供电系统的联动控制。 当2个及以上地震监测点检测到地震动加速度0.04g时,及时生成强震报警,并同时联动控制沿线的2个牵引变电所牵引供电控制装置使接触网停电。,六、与既有风、雨量系统接口 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处设置接口服务器、防火墙,采用E1接口,通过防火墙、接口服务器实现与既有风监测、雨量监测系统互联。接口服务器按单台配置,通道接口带宽采用1X2Mbps 系统实现互联可向既有雨量系统提供监测点小时雨量、24小时雨量、连续雨量以及相关监测点雨量报警信息;可向既有风监测系统提供监测点报警风速,报警开始、结束时间以及影响范围等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