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9课 劝学2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18977943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9课 劝学2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9课 劝学2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9课 劝学2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9课 劝学2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9课 劝学2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9课 劝学2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9课 劝学2 Word版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优案21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观点,孟子是这个观点。孟子的性善论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因为荀子生活在战国的后期,孟子生活在中期,时代不一样了,所以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思想好像不切合实际,好像是不可能的,性善论执行不了,他提出了性恶论。所以荀子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界定人性。荀子认为人性是自然形成的,这个也是荀子和孟子争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实际上否定在人性当中存在什么道德因素。孔子、孟子、荀子三个人的人性论,有联系又有区别,孟子和荀子论人性讲的是你是性善,我是性恶,实际上这是相通的,人都有性善的可能。荀子和孟子也是相通的。A又/但是可是虽然可能

2、B也而因此/不仅而C也但是所以所以既应该D又/可是虽然不但因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语境来看,孟子与孔子一样,也是以“仁”为核心的,所以第空可填“也”,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可以从第空入手,结合前面语境,此处应该是因果关系,可以填“所以”,排除B项;最后再验证,选择C项。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

3、论,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答: 答案何不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根据前文“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可知应该填写“何不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第空根据后面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可知应该填写“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第空根据后文“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

4、善和美”可知应该填写两人的相同之处,“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劝学具体列举了凭借外物的益处之后,用“,”进行了总结。(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这个句子是:,。答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高考源点:分析作品结构作者是如何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个结论的?我的答案:答案文章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

5、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的学习。2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结合课文分析,荀子的这种特点表现在哪里。我的答案:答案(1)深邃的思想美。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6、之,而寒于水”的意义,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使人对克服自身固有的缺欠、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满信心,从而引人向善,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们从劝学中不难看出,文中许多重要观点已超出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的哲理。(2)论证的逻辑美。在劝学中集中笔墨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途径以及目的,文章不枝不蔓,始终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作者在首段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首段总揽全篇,而全篇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全文浑然一体,让人明白了为什么学习和如何学习的深意。文章不仅在整体安排上环环相扣,而且在单独的一段中也显示出逻辑的严密性。如第四段。(3)鲜活的语言美。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多用

7、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3高考源点:鉴赏文学的作品的表达技巧第四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我的答案:答案方法: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作用:通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先从正面设喻,接着从反面设喻,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使用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4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荀子说: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说明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你怎么认知这种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我的答案:答案(观点一)同意荀子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那种只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者本领、没有精神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所以,学习者需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学会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君子。(观点二)不同意荀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仅仅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人是不够的,学习者还要有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有社会所需要的健康的人生观、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

9、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

10、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数:术,即方法、途径。没:同“殁”,死亡。大分:大的原则、界限。箸(zh):通“著”,明。蝡(r):微动。傲:浮躁。:形容言语繁碎。向:通“响”,回音。方:通“仿”,仿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恶乎始?恶乎终恶(w):哪里B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舍:放弃C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曷:怎么D诗书故而不切 切:恳切答案D解析切:贴近,切合。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11、B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C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D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答案D解析“曰”“矣”后一般断开,排除A、B;“则”前一般应断开,排除C。3下列对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良师,这样能够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

12、博的知识,也就能通晓世事了。答案C解析“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可知“诵经”是基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译文:(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译文:答案(1)所以学习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说是(达到了)道德的顶点。(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使自己的身心变得完美;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解析(1)关键词:故、止、是之谓、极;(2)关键词:以、美、以为、犊。参考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到阅读有关礼义的书

13、籍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音乐的极致;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习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说是(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敬重礼仪,乐中正而又和谐,诗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听入耳中,明白于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使七尺长的身躯变得完美呢!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使自己的身心变得完美;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