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963662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新人教版必修2(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 史 必修 人教版 新新课标导课标导课标导课标导 学学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课 1978年 10月 24日,邓小平乘敞篷车参观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车体车间和装配车间时,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1979年 2月 2日,邓小平在休斯敦参观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时,登上航天飞机的模型,坐在乘务员的位置上,感觉就像在坐航天飞机。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 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跟上世界的

2、步伐,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 于 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整体经济水平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改善。 那么,你知道中国是怎样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付出了哪些重大代价,中国最终要走向何方吗?本单元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这些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 新中国建立后,从19491952年,中国人民用三年多时间时间 迅速 恢复了国民经济经济 ,随即开展了“一化三改”,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 会主义义制度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进入社会主义义初级阶级阶 段。

3、2 20世纪纪五六十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义建设设道路的过过程中,既有 诸诸如中共八大、八字方针针等正确的决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大跃跃 进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动,甚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误。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义建设设的道路。1978年前,体制僵化,发发展不畅畅。1978年实实 行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经济 持续续快速发发展。 4 1992年以南方谈话谈话 和中共十四大为标为标 志,中国社会主义义 建设进设进 入一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义市场经济场经济 体制的新阶阶段。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 学习目标诠解 2 课前自

4、主学习 3 课堂合作探究 4 随堂达标训练 5 课 时 作 业 学习目标诠解 学习目标学法指导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背景、结果和意义 2掌握“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史实,理解“一 五 ”计划的特点,认识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相互关系 3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史实,分析认识“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教训 2 难点: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认识其经验教训 【学法导引】 1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把握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我

5、国经济建 设的发展变化 2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的经济 建设 课前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_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 面崩溃。 交通落后,_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恢复: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_创造了条件。 辨析 土地 改革运动(19501952年 )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 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 公有制。 国民政府 通货膨胀 经济建设 2 “一五”计划实施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6、 (2)时间:1953 1957年。 (3)特点:优先发展_。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_奠定了初步基础。 点拨 国家对 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 让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以 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集 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 为公有制,属于社会主 义革命的性质。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 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 此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的性质。 重工业 工业化 3 三大改造 (1)时间:1953 1956年底。 (2)概况 辨析 从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7、我 国社会是一个新民主主 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 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内容过程结果 农业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 _道路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_ _,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手工业 手工业者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掀起全行业_的高潮 集体化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探索与失误 1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内容 正确分析了国内_的变化。 提出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_。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主要矛盾 工业国 2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8、 (1)提出:_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地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全国掀起“_”的高潮。 1958 多快好省 大跃进 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 (1)“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切财产由 _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 堂,吃饭不要钱。 思考 该图反映了什么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答案 提示:“大跃进跃进 ”运动动。“左”倾错倾错 误误迅速发发展;国民经济经济 比例失调调;生态环态环 境 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产积 极性受挫。 公社 (3)后果

9、违背了经济发展的_,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 混乱。 1959 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_困难 。 4 政策调整 (1)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_”的错误。 (2)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辨析 “大跃进 ”运动涉及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 产关系方面。“大跃进” 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 ,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 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 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不 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 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原理。 客观规律

10、 经济 左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 原因:1966年,“_”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 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 表现:许多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点拨 “文化 大革命”偏离了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轨道,发展 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给 经济建设带来极大破坏 。 文化大革命 3 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年明确提出 _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全面整顿 小结 本课知识可归纳为“一、三、四、 四”。一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三个时期: 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

11、社会主义 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1976年);四次成功探索:“一五”计划、三大 改造、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四次失误探索: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 动、“文化大革命”。 课堂合作探究 1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因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 的,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所谓变革生产关系是指1953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4渐进性和长期性。 主题一 “

12、一五”计划的特点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 定,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 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 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 58.2%“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 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 在东北地区。 材料一反映了第一个五 年计划期间,我国优 先发展_ ,且重点发展区域在 _。 重工业业 东东北地区 材料二 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 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 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 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 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

13、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 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 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策 略、方式和步骤:策略 是利用、限制和改造; 方式是_和 _;步 骤是由个别企业公私 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 营。 赎买赎买 国家资资本主义义 对点巩固1 (2018郑州高一期末)“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 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 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优

14、化工业分布格局 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解析 根据“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业的沿海城市发发展,而是面向华华北 、西北和华华中的新工业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可知主 要是在工业业布局方面的调调整,故A项项正确。 A 1 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张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大跃进”运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环。 (3)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国民经济困难。 (4)“文化大

15、革命”: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经济建设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主题二 1956 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2 原因 (1)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原因 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对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没有正确处理“左 ”倾、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 ”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 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 3 教训 (1)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实际。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并按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