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963377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3.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 史 人 教 版 精精 准准 高高 考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 修 一 单 元 整 合 体系构建 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归纳拓展 时期阶段特征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确立 中央: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 组织,设“三公九卿” 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 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西汉巩固 中央:汉初继承秦朝的三公制,但皇权与相权矛盾日 益加深,至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削弱相权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制度,但出现王国问题,自景帝 至武帝王国问题解决,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 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时期阶段特征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完善 中央:

2、隋朝继承魏晋三省体制,将其作为中央政府的 最高统治机构;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地方:唐中期,设置许多节度使;唐朝后期因地方节 度使权力增大而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加强 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分割 宰相的行政权,增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地方: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官做地方 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元朝新发展 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各 级地方机构;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时期阶段特征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鸦片 战争前) 顶峰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晚清结

3、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演变 规律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 方权力日益收归中央 (2)中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 不断削弱直至取消,中央与地方权力全归皇帝 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 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 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它避免了因王权交替而导致的混战,保证了社会 秩序的稳定,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的转变: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强化,皇权与

4、相权 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 会的繁荣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 和科技创新的进步。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变:明清时期,随着商 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对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后,受西方代议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艰难地 向近代民主政治迈进。 三、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西方 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 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 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 本

5、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 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 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 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 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观点一 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 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 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 启起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 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 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

6、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史学前沿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评说 观点二 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 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 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 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 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上也是古代科举 制的继承和发展。 (一)史料的鉴别与运用 1基本内涵 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 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史料是研究历史、获

7、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 ,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只有靠这些资料才能 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获取历史结论。 学科素养 2史料的分类 其一,按表现形式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片影像史料。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 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 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牍、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 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 其二,按史料价值

8、分为直接与间接史料、原始和转手史料,或者是第一手 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1)第一手史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 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2)第二手史料又称转手史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史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 事实的转载或复制的史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3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二)典例展示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 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

9、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 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 【思路引领】 明确考查意图明确史料类型,判断史料价值 解题关键甲骨文证实史记的正确性 答案D 【策略指导】 1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判断史料的价值。出土文物客观、真实,但不详 细;文献材料详细、具体,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要首先判断史料的价 值。 2要进行科学的史料鉴别或考证。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 ,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鉴别或考证归纳 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字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 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3掌握正确运用史料的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 史料。坚持公正、客观的史学观点。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 辨别。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错点分析 典例 中华同人学术论集中写道:“大明朝时,即使皇帝不朝理政,国 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主要得益于( ) A心学的影响 B制度的创新 C经济的繁荣 D周边的和平 易错点 对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认识不全面。 易错防范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