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细讲解)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962942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146 大小:5.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辣椒病害大全(高清详细讲解)(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辣椒疫病 图片:辣椒疫病.jpg 图片:辣椒疫病5.jpg 图片:辣椒疫病1.jpg 图片:辣椒疫病2.jpg 图片:辣椒疫病3.jpg 图片:辣椒疫病4.jpg简 介 英文名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病原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 Leonia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寄主 辣椒、番茄、茄子、南瓜、西瓜、白兰瓜、甜瓜、黄瓜、菜瓜等。 危害 辣椒毁灭性病害。田块株发病率20%30%,发病田块达70%以上,严重地影响辣椒产量,甚至绝收。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1)叶片:叶片发病多在叶缘

2、和叶柄连接处出现不规则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边缘为黄绿色,多雨高湿条件下发展迅速,常造成叶片腐烂,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易破碎。(2)茎基部和茎节:茎基部和茎节分杈处发生成段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茎部多在近地面处发病,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暗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折倒,病部以上茎梗也易凋萎死亡。(3)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果实,引起腐烂,潮湿时病部覆盖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病原物 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27.655.8)微米(15.531.6)微米。萌发时产

3、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微米。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北方寒冷地区病菌不能在种子上越冬,其主要来源是土壤中和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卵孢子。(2)传播: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中心病株出现时间,棚室辣椒在4月上、中旬,露地辣椒在6月上旬左右。线虫为害造成根部伤口,病菌很容易从伤口进入,造成植株迅速发病。发生因素 (1)环境:田间

4、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533,相对湿度为85%以上,大棚内湿度大或棚膜上凝水结露的情况下,易发病。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土壤湿度95%以上,持续46小时,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发生1代,因此成为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异常的毁灭性病害。(2)栽培:高温、高湿有利发病,浇水后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发病迅速,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连年重茬的田块发病重。大水漫灌或雨后淹水的田块,凡浸泡在水中的茎、叶、果实都严重发病。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微量元素缺乏也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原因。中心病株出现后,在湿度满足的条件下可扩大侵染。中心病株出现到全田发病仅7天左右时间。防治方法 (1

5、)农业防治: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避免与花生、茄科类作物连作。可与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前茬收获后及时清理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耕翻土地,以减少病原基数。菜椒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严禁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堆放,应集中烧毁。移栽前深翻晒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定植后快缓苗,壮大根系,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提倡垄作或选择坡地种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苗期宜少施氮肥,开花结果期适当增加施肥量。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性: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磷钾肥作基肥,苗期少施氮肥,花蕾期加强追肥,对促进菜椒旺盛生长、预防早衰、减轻病害发生,具有极其明显的作用。宜采用滴灌或浇灌

6、,严禁大水漫灌。棚室栽培时使用无滴膜,减少水滴产生。科学灌水、控水:因菜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棚内温湿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生流行越重。棚室前缘及棚内低洼处、滴水处往往形成发病中心。因此灌水要及时适当,定植后要浇足定植水,缓苗发根时,要适当控制水分,促根深扎土层,盛果期要充分供水。避免大水漫灌,严禁灌后积水,注意通风。(2)物理防治:育苗前,将种子用55温水浸泡30分钟。(3)药剂防治:种子先经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清水预浸1012小时后,再用1%硫酸铜液浸种5分钟,捞出后拌少量草木灰。用72.2%霜霉威水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浸种12小时,或用高锰酸钾500倍液浸种3

7、0分钟,或用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0分钟,药液以浸没种子510厘米为宜,捞出水洗后催芽即可播种。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消毒。沿用旧苗床育苗时,苗床用1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20150克/公顷与细土6075千克混拌均匀,播种时用药土的2/3垫种,1/3盖种。在定植前8天,用70%五氯硝基苯34克/平方米进行土壤消毒,消毒后用塑料薄膜覆盖7天,以提高消毒效果,定植前1天揭膜通风透气,以免引起药害。发病初期用50%氟吗锰锌(施德益)900克/公顷,或68%精甲霜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15001800克/公顷,

8、或12.5%氟啶胺(福帅得)悬浮剂375450毫升/公顷,或12.5%韩乐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克/公顷,对水喷雾。每隔710天喷次。辣椒早疫病 图片:辣椒早疫病.jpg 图片:辣椒早疫病1.jpg 图片:辣椒早疫病2.jpg 图片:辣椒早疫病3.jpg简 介英文名 Pepper early blight病原 茄链格孢为Alternaria solani(Ell.et Mart.)Jones et Grout.,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寄主 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等。危害 辣椒的常见病,发病轻时对产量无明显的影响,发病重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分布 各地均有分布,发病普遍。 详 细 资 料为

9、害症状 (1)苗期:早疫病是辣椒育苗中期引起烂叶死尖的病害。多在辣椒幼苗35叶期发生,引起叶尖和顶芽腐烂,形成无顶苗,或向下蔓延,烂至苗床上而。在塑料小拱棚或大棚内因湿度大,往往病害发展迅速,数日内便可使全部幼苗受害。(2)叶片:叶片初呈针尖大小黑点,后发展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褐色至黑褐色,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具有突起的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造成叶片早枯。叶柄病斑呈椭圆形,稍凹陷,暗褐色,有轮纹。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梗暗褐色,单生或丛生,有隔膜36个,大小(80224)微米(6.412.8)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状,

10、有横隔膜26个,淡黄褐色,大小(19.8964.07)微米(6.8414.29)微米。 (2)特性:病菌发育温限145,2628最适。分生孢子在624水中经12小时即萌发,在2830水中萌发时间只需3545分钟。每个孢子可产生芽管510根。侵染循环 病原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通过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病部又产生出病菌通过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发生因素 早春定植时昼夜温差大,白天2025,夜间1215,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易结露,利于发病和蔓延。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重病区尽量与非茄科蔬菜实行轮作。高垄栽培,施足底肥,辣椒生长期增施底肥。棚室栽培宜采用滴灌或暗

11、灌方式灌水。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闷棚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发病早期及时拔除病株或摘除病叶。(2)药剂防治:幼苗期喷药,带药定植。药剂防治:宜早,药剂要喷在叶背。棚室栽培,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每隔9天喷撒1次,连续34次。或每次施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腐霉利烟剂33.75千克/公顷。露地栽培喷50%利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

12、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喷1次,连续34次。辣椒褐斑病 图片:辣椒褐斑病.jpg 图片:辣椒褐斑病1.jpg 图片:辣椒褐斑病2.jpg 图片:辣椒褐斑病3.jpg简 介英文名 Pepper brown leaf spot病原 辣椒尾孢Cercospora capsici Heald.et Wolf.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寄主 辣椒。危害 辣椒的普通病害,发生普遍,露地和棚室均有发生,病情较轻时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发病重时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在辣椒大棚里面,经常会发现不少辣椒叶片上有1个的病斑,病斑的表面稍隆起,病斑为圆形或近圆形,

13、有一层层的轮纹,中间有一处灰白色的小点,四周黑褐色,就像是鱼的眼睛似的,也有菜农把这种病害称为“驴眼”或“骡眼”,严重时病叶变黄脱落,影响辣椒的正常生长。病原物 分生孢子梗束生,榄褐色,无分枝,尖端色较淡,有隔膜13个。分生孢子无色,大小(30200)微米(2.54.0)微米。侵染循环 病原可在种子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发生因素 病害常始于苗床。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有利于该病扩展。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与非茄果类蔬菜实行隔年轮作。定植前清除棚室内上茬作物的残体、采收后清除病残株及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在夏季高温空闲季节,耕翻棚室内的土壤,浇水、覆

14、盖塑料薄膜,或用稻草1500千克/公顷,切成46厘米小段,撒在地面,再撒施石灰100千克,然后翻地、灌水、覆膜,最后封闭棚室闷棚,利用太阳能进行消毒。(2)药剂防治:木架结构棚室用硫磺粉熏蒸,用硫磺粉2.50克/平方米加5克干锯末,点燃后密闭棚室闷1夜。钢架结构棚室用百菌清烟剂0.38克/平方米熏蒸。发病初期喷25%斯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辣椒灰霉病 图片:辣椒灰霉病.jpg 图片:辣椒灰霉病1.jpg 图片:辣椒灰霉病2.jpg 图片:辣椒灰霉病3.jpg 图片:辣椒灰霉病4.jpg 图片:辣椒灰霉病5.jpg简 介英文名 Pepper gray mold病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寄主 辣椒、葡萄、番茄、黄瓜、草莓、莴苣、韭菜、花生、地瓜等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