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1)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962793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视角1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视角2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视角3 近代以来中西方社会转型的不同特点 针对训练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视角1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 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 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 的

2、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 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 (5)从思想文化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的“以 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 ”“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 谐社会也具有借鉴意义。 2.明清时期从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前夜 (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 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 (3)对外交往:实行“海禁

3、”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 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5)文学领域:红楼梦等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 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3.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政治上: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 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 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上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鸦

4、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喝咖 啡、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在一些 大城市中出现,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 (3)思想上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通过洋务运动把“师夷长技 ”的思想付诸实践。 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全面近代化的展开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 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 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

5、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 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 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 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 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 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 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 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5.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社会转型 (1)第一次社会转型(19491956年) 转型主题:新民主主

6、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型。 转变方式: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外交转 变及发展科技文化等途径。 表现:a.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 确立三大政治制度;c.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工业 化建设;d.1954年颁布宪法;e.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f.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体系及提出“双百”方针。 (2)第二次社会转型(1978年至今) 转型主题: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转型方式:实行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表现:a.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出“一国两制”;b.十一届三中 全

7、会实行转移工作重点,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c.积极应对经济全球 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入世贸组织等;d.确立不结盟、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外 交政策;e.恢复高考制度与“双百”方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f.积 极发展航天、计算机等高科技。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视角2 1.西方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 从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展,是近 代西方文明崛起时期。 (1)经济上,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 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葡、西、荷、法、英等国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 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2)政治上,资产阶级

8、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步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 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政体几 经变化,最终确立共和制度。 (3)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 了思想;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提倡民主和科学、自由和平等,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科技文化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技理论产生。 2.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1)经济上,西方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

9、手工操 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 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 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工人运动和社会 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思想文化上,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诞生。现实主 义文学成为主要形式,音乐、美术佳作不断,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

10、的生 活方式。 3.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 世纪初) (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垄断为 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模式基本成熟;同时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西方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政治上: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巩固。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受到垄断组织的影响;基于物理学发展之上的 印象派艺术开始流行。 4.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 时期(20世纪前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开始了两种社会 制度并

11、存与竞争的时代,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进程启动;同时经济 大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受到严重挑战,出现 重大波折。 (2)经济上:苏联逐步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了工业化 新模式,逐步实现工业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经济大危机重创西方, 美国首开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国家干预经济新时期。 (3)思想上:凯恩斯主义兴起;基于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现代派艺术兴起。 近代以来中西方社会转型的不同特点 视角3 1.西方 (1)在殖民扩张基础上逐步确立。 (2)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先进工业国迅速积累财富。 (3)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确

12、立起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 (4)资产阶级人文精神,促进思想解放和科技创新。 2.中国 (1)近代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侵略,中国社会被迫转型;到现代中 国主动融入世界潮流。 (2)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建设。 (3)经过民主革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 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 (4)从向西方学习到立足国情,不断解放思想和创新。 针对训练 四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公元前515年”“鲁昭公”等可知,此事件发生在 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但尚未彻底崩溃,A项错 误; 材料展现了诸侯国

13、国君被迫流亡,而卿大夫把持国政的现象,这是礼崩 乐坏的体现,不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B正确; 材料未涉及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C项错误; D与材料信息不符。 1.公元前515年,鲁国政局突变,不甘心居于傀儡地位的鲁昭公发兵讨伐 季孙氏,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击败而流亡齐国。季孙氏 等三家不再立国君,“政在大夫”的局面发展到顶峰。这种状况 A.表明分封制已彻底崩溃B.不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 C.说明兼并战争破坏稳定D.意味着贵族政治的衰落 答案解析 123456 2.有学者指出:“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在1586年为50万比索(西班牙银 元),以后迅速超过100万比索乃至200万比索,在160

14、4年达到300万比索 ,16221644年大都在200万比索至300万比索之间。”由此可知 A.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外于顺差地位 B.明朝政府未曾真正实施“海禁”政策 C.中国与美洲间的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D.美洲的发现直接推动中美贸易的发展 答案 解析 解析 由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明朝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呈现增长趋势,这 说明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 123456 3.自1898年清廷自行宣布开放岳州、三都澳和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起,到清 朝灭亡止,“自开商埠”已有30多处,其位置、面积大小均由中方决定, 外商在自开商埠内的一切活动,均受中方的管理和法律的制约。清政府“ 自开商埠”

15、的主要意义是 A.适应了帝国主义的侵略B.推动口岸城市向近代化转型 C.大大延缓了清朝的灭亡D.清朝收回利权运动由此开始 答案解析 解析 “自开商埠”的出现,对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对促进通商口岸地区的商品流通和发展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生活 方式的变化,推动口岸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等,都具有积极意义,故选B 项。 123456 A.至20世纪30年代,英国已经完全实现普选权 B.1832年和1864年的增长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 C.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反复性和曲折性 D.选民的逐步扩大有利于避免社会的激烈动荡 年份18311832186418681883188619141

16、9211931 比重4.47.1916.41828.5307497 4.下表反映了18311931年英国选民占成年公民比重(%)的变化情况,对此 解读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123456 解析 A项表述绝对,C项表述与材料不符。 186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B项不符合史实。 英国这种渐进式的民主改革,逐步扩大选民的范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从而避免社会的激烈动荡,故D项正确。 123456 解析 材料信息“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全球力量的中心从大 西洋两岸转移到了远东”“将失去500年来的统治权”体现了大西洋两岸 的欧美国家面对远东(亚洲)新兴大国的崛起,对自身地位相对衰落的担忧 ,故B项正确。 5.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中指 出:“全球力量的中心从大西洋两岸转移到了远东。这并不是说大西洋 两岸的国家将会崩溃,而是说它们将失去500年来的统治权。”这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