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961636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3.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必修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二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成就 1.背景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并走向对峙。 2.总原则 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 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 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一二三 4.主要成就 (1)1949年10月2日,苏联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 民党政

2、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1950年2月,两 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其他一系列经济援助协定 。 一二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目的 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提出 (1)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 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 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

3、印、中缅关系的基本 准则。 一二三 4.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处。 5.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基本准则。 一二三 知识拓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 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一二三 三、走向国际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概况: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 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

4、度支那 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2)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 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参加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2)概况: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推动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史料导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 史料一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 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 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史料二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5、。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 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 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 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 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史料导入 互动探究 (1)史料一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 谁提出的? (2)史料二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 的关系

6、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2)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和习俗不同。同:大多 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都面临维护民 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加强合作的共同愿 望。 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史料导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 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 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 关系。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 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

7、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 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 。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史料导入 (2)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半个世纪以来,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 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提供 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 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 公正

8、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例题】 右图是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 总统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尼赫鲁的 合影。这次访问最大的成果是( ) A.“一边倒”原则的提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C.不结盟原则的提出 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解题指导仔细阅读材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等信息表 明,这次访问的最大成果是中国和印度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选B项。其余三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B 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点当堂检测史料导入 探究点 12345

9、 当堂检测 6 1.1949年11月,周恩来讲道:“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 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从中我们可以知 道( ) A.新中国承认了列强的领事裁判权 B.新中国必须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新中国总结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建立盟国关系 D.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础 之上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对等原则,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故选D项。 答案:D 探究点当堂检测 123456 2.1950年,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废除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 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之兵营。

10、”这主 要体现出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题干反映了新中国致力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故 选C项。 答案:C 探究点当堂检测 123456 3.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 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材料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的信 息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界限,开始同其他 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建交,故B项符

11、合题意。 答案:B 探究点当堂检测 123456 4.观察下图,下列关于这次外交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A.新中国首次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 政策 B.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C.双方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D.双方就共同倡议发起不结盟运动达成共识 探究点当堂检测 123456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图下文字:“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联 系教材所学内容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探究点当堂检测 123456 5.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中回忆道,印度尼西亚是 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国

12、家之一,两国与其他亚非国家携手合作,共 同倡导了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万隆精神。万隆精神的核心是( ) A.求同存异、互助合作 B.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精神的核心是求同存异、互助合作 。故选A项。 答案:A 探究点当堂检测 123456 6.宣传画和纪念币都是重要的历史见证。识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 (1)图中宣传画和纪念币的共同主题是歌颂中苏友谊。推测它们出 现的大致时代,当时铸就中苏友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苏间的友好对中国有何重大的意义? 探究点当堂检测 123456 参考答案:(1)20世纪50年代。因素: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给新中国以大力的援助和支持;中国政府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2)中苏间的友好,有利于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有利于维护 中国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