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961352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 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 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学习要点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4)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影响。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和影响。 一二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在粉碎“四人

2、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 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召开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决策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 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 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一二 二、经济体制改革 1.逐步展开 (1)举措: 在农村: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 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种经

3、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 定。不久,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并建立乡、镇政府,同时撤销生产 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在城市: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 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 放权;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二 (2)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 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而 且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通过城

4、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 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 速发展。 深化提升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 2.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制定方针: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 “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要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 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拓展延伸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 一些认识问题,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一二 一二 (3)全面推动: 1993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 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

6、会 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基本建立。 (4)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 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问题1问题2 当时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及必要性是什么? (1)目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必要性: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 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 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

7、济体制,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 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阻碍着我国生产力和国民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人民公社化体制长期束缚农业的发展 ,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高 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城市的经济生活缺乏活力,束缚了工人的生产 积极性。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旧有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科技创新,制约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适应时代的需要。 问题1问题2 【例题1】 20世纪80年代中期,瞭望记者方进玉去山东烟台 农村采访,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不要一刀切

8、地搞分户承包,要在 集体组织下搞汽车运输队、海滩养殖队、城市建筑队去挣钱 。”这说明( ) A.家庭承包已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B.家庭承包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农民呼唤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D.中国农民无法理解联产承包的优点 解析:家庭承包同农村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它的实行,解放了农 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民要求进行多 种经营,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问题1问题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有哪些?它有哪些 突出的特征? (1)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 十分重要的手段。它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

9、用与影 响,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经 济的发展。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和指令性 计划为主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不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的经济。它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是对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改革。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 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 变。这种转变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了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 ,使我国的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问题1问题2 (2)突出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 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要通过公平竞争发挥国有企业在市 场运行中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 调控上,国家坚持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 问题1问题2 【例题2】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 ”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