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境互动课型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961101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境互动课型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境互动课型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境互动课型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境互动课型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境互动课型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境互动课型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境互动课型 人民版必修3(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请思考: (1)你怎样理解苏明娟所说的“希望给我们带来了追寻 梦想的前景”? (2)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苏明娟,这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 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 女孩,打动了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 的人。目前已经是工行职工的苏明 娟说:“没有希望工程也就没有我 的今天,希望给我们带来了追寻梦 想的前景!”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 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主题一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提示: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

2、制度基本确立,中国进入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共扫 除文盲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 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 壮年文盲降低5以下。年轻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摘掉了世界头号“文 盲大国”的帽子,从文盲国家的阴 影中走了出来。 【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措施: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意义: 使数万名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了比 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3.“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 半工半读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 工厂机关八

3、小时工作 半工半读 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 育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2.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期) 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的领导。 办学体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高等教育逐步发展。 5.“文革”前的教育 成就: 意义: 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础,培养了 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思维点击】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提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

4、学校 学校 数 在校 生数 学校 数 在校 生数 学校 数 在校 生数 1949205所 11.7 万 5219 所 127万 34万 多所 2400 万人 1965434所 67.4 万人 81274 所 1141 万 168万 多所 11620 万人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 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材料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 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 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 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 系调

5、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 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 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提示: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 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 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学校8万多所,小学 168.1

6、万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此段记载应出现在( ) A20世纪60年代中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三大改造完成后 D20世纪70年代中期 【对点训练】 A A 【思考】阅读下表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 口普查的文盲人数统计,思考:1962年至1982年 文盲人数没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题二: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提示:文革时期,教育处于停滞。 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领导体制: 教学体制: 高校招生: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开门办学”,缩短学制 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1.文化大革命对教育

7、的冲击 2.“教育革命”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对象: 方法: 影响: 工农兵 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影响 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 发展 【思维点击】你知道“老三届”吗? 提示: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 老三届,老三届离校后基本都当了知青。 【合作探究】材料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造成了什 么样的后果?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 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 须彻

8、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在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和理 想、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 学文化知识,从而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会。 冯牧 提示:错误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 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后果:“左”倾 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 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 “ 人才断层” 的局面。 1. 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

9、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 服务的思想” 【对点训练】 B 2.“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 地炼忠心”指的是( ) A“红卫兵”大串联运动 B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D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科教兴国”的内涵是什么? 主题三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0、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 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位。” 提示: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 教育体制改革: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1987年“十三大”教育成为优先发 展的目标 “科教兴国”战略(1995) 背景: 意义: 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日益突出 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 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原因: 成就: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基本普及九

11、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 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思维点击】阅读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年份19571960196519711997 学校229所1289所434所328所2170所 19601971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原因又是什么? 对我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想? 回答: 提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必须重视教育和按教育规律办事。 材料一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 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 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 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

12、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 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 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 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中共十四大报告 【合作探究】下列材料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对我 国的社会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提示: (1)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都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2)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 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大加快了我

13、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提示:(1)“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的拨乱反正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成为指导方针 (4)“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拓展延伸】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有哪些? 1.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 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 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是指( ) A.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 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B 【对点训练】 2.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 们国家要赶上

14、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 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 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 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C 奠基篇 挫折篇 发展篇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 的兴办 “文化大革命”中 的“教育革命” 教育事业的蓬 勃发展 1.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 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 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 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

15、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 2.右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 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A.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教育 B. 邓小平整顿教育,恢复高考制度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D 3.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 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 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颁布义务教育法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 B C D B 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 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面向工农“开门”,开 办工农学校 恢复高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 A B C D B 5.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