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课件(前半部分)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960904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课件(前半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课件(前半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课件(前半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课件(前半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课件(前半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课件(前半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改新教材变态心理学课件(前半部分)(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师鉴定考试中最重 要的部分 承前: 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启后: 心理诊断技能 心理测量学及技能 咨询心理学及技能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n 群体中,有心理正常群体和有精神障碍的心理异 常群体 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 (1993年,17地区) n 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 常的 n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n 定义: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 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n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 二二 学科简史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2、(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n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体液学 说. 心理是脑的功能 n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宗教神秘主义占绝对优势 心理异常完全被看作是魔鬼的俯身 n 公元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的发展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运动性失语区 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n 19世纪和20世纪初 唯物的思维 科学的态度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二二 学科简史学科简史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的解释行为主义的解释 存在存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创始人-弗洛伊德 Sigmund Fr

3、eud(1856-1939)Sigmund Freud(1856-1939)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 n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 n性的冲动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依据上述两个命题有以下五个判断 n 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 (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力比多是一种 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 n 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 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0-1岁 1-3岁 3-6岁 潜伏期( 7-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n 人的心理结构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上层: 意识 中间

4、: 前意识 下层: 潜意识 n人格结构 本我: 生理本能,企图满足快乐原则,人格的基础 自我:有意识行为现实原则,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社会化产物道德原则,人格的监督者 n“防御机制” 为了防止本我超我之间冲突引起焦虑 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转化,补偿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固着”: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 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焦虑:“自我”必须不断学习外部世界,处理“本我” 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压抑:为防止、消除焦虑,必须学会压抑非理性冲 动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弗洛伊德看来,成人的神经官能症症状是内在的 ,是患者儿童期没有解决的创伤

5、和本我与超我之 间的冲突的外在显露。因此,治疗的目的在于建 立内在心灵的协调,以扩展个人对本我力量的知 觉,减少对超我要求的过分顺从,并加强自我的 力量,从而达到“本我自我超我”的动力平衡 心理性欲阶段与成人性格特征的潜在关系 性心理发展期 成人时的表现 升 华 反向作用 口腔期 吸烟 贪食 接吻 渴求知识 说话小心 注意口腔卫生 幽默 讽刺 禁饮酒 不喝牛奶 肛门期 喜欢解大便 绘画 大方 怕脏 洁癖 极端肮脏 精打细算 过分节俭 过分规矩 性器期 经常手淫 诗歌 钟情 过分羞怯 爱调情 喜欢表演 (采自 Phares 1991) 1.人类的本能取代了上帝的意志来 解释人的动机和行为。 2.

6、“新精神分析”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行为主义解释 n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狗骨头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狗骨头+铃声分泌唾液 狗铃声分泌唾液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生是由于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 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n斯金纳(B.F. Skinner)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其后果的关系上 例如,一个个体的行为如果马上随之以一个愉快的后 果,那么该个体将更频繁地做这一行为,这种通过愉 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通常称之为操作性条件 反射。 行为主义解释 n班杜拉(A.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 研究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

7、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 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 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行为主义解释 班杜拉(A.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 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 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 ,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 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 实际的外部操作。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最 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把 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人不是环境刺 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

8、自我组织、自我调节 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潜能潜能无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 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 善的特征受到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 “存在焦虑”:选择自由,为自己的 选择负“责任”,“自由选择” 产生人的“基 本焦虑”。 存在焦虑存在焦虑 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存在焦虑” “存在焦虑”就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两者的对立跟随人的一生。 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又称为人的“基本 焦虑”。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罗杰斯 19021987 马斯洛 1908-1970 第二节第二节

9、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一、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一、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 n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生存 发展 n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进行人际交往,肩负 责任 n 能使人类正常、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 本质、规律,创造改变世界 正常心理正常心理 活动三方活动三方 面功能面功能 适应环境适应环境 、健康地、健康地 生存发展生存发展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 反映认识反映认识 事物的事物的 规律性规律性 第二节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二、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二、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标准化区分 李

10、心天四类判断标准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第二节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二、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二、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二)心理学区分原则 郭念峰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 3.人格的相对稳定 判断精神活动病态与正常从三个方面分析 n纵向比较 n横向比较 n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与处境分析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症状 n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n工作对象不同 n使用目的不同 精神症状的特点精神症状的特点 n不受意识控制 n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n症状内容与环境

11、不相称 n社会功能损害 回顾回顾 精神活动的三大心理过程:精神活动的三大心理过程: 认知活动,包括感知、思维、注意、认知活动,包括感知、思维、注意、 记忆、智力等; 记忆、智力等; 情感活动; 情感活动; 意志行为。 意志行为。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认知障碍 ,感知障碍 ,感知障碍 ,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 ,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障碍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情绪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 第三单元第

12、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 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 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一、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n感觉过敏: 感觉阈限降低 n感觉减退: 感觉阈限增高 n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定位不清 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一)感知障碍 2.知觉障碍: n 错觉: n 幻觉:根据所涉及的感官:幻视、幻听、幻嗅、幻 味、幻触 n 内脏性幻觉 按照幻觉体验来源分 n 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 按照幻觉产生的条件分 n 功能性幻觉, n 思维鸣响 n 心因性幻觉 一、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3.感知综合障

13、碍 n视物变形症 n空间知觉障碍 n时间感知障碍 n非真实感 一、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2.思维内容障碍 一、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 n思维奔逸 躁狂症 n思维迟缓 抑郁症 n思维贫乏 精神分裂症 精神发育迟滞 脑器质精神障碍 n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 精神分裂症 一、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 n思维破裂 精神分裂症 n思维不连贯 意识障碍 n思维中断 精神分裂症 n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 n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 n病理性赘述 一、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 n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精神分裂症 n语词新作 n逻辑倒错性思维 一、认知障碍 6

14、8岁老太会“天书” 恶搞 17年写下数百万字 (二)思维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2.强迫观念 3.超价观念 一、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妄想特点: n 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 ,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n 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纠 正这种荒唐的结论。 n 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一、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分类 n 关系妄想 n 被害妄想 n 物理影响妄想 n 夸大妄想 一、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n自罪妄想 n疑病妄想 n嫉妒妄想 n钟情妄想 n内心被揭露感 一、认知障碍 按照妄想起源将妄想分为 : n原发性妄想 n继发性妄想 一、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强迫观念强迫观念 又称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观念或概 念,明知这种想法没有必要,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 摆脱,但又无法摆脱。强迫观念可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 情经过(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 穷思竭虑)、反复对高层建筑物的层数进行计算(强迫性 计数)、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对立观念 )、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强迫 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 它与强制性思维不同,前者明确是自己的思想,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