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高中必修二1.3(地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18947210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9.高中必修二1.3(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69.高中必修二1.3(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69.高中必修二1.3(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9.高中必修二1.3(地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9.高中必修二1.3(地理)(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人 口 容 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在保证_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_ _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 量。 资源生态环 境 2.影响因素: 因素影响 自然资资源状况 区域所能承载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 地的_“短板”所决定的 社会经济经济 和 科技发发展水平 经济经济 和科学技术术的发发展,提高了资资源 利用的效率,_了资资源环环境承载载 力 人均消费费水平 区域资资源环环境承载载力会 随着消费费水平的_而降低 自然资源 扩大 提高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国土面积大小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 ) (2)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

2、力的首要因 素。 ( ) (3)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高低不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 载力。( )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按照合理的_,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 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_的人口数量。 生活方式 最适宜 2.意义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区域具体措施 世界发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 _的规规模之内 建立_,保证证人人拥拥有不断 追求高水平生活质质量的平等权权利 各国、 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协调发 展的客观规观规 律 _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续发 展战战略 合理 公平的国际秩序 因地制宜 【激疑】 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

3、 理容量用b表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用c表示,那么三 者有怎样的关系呢? 提示:ba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 点 由于制约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历史时时期,造成人 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时期,制约约因素相对稳对稳 定 的情况下,可以对对人口容量进进行相对对定量估计计,即具有相 对对确定性 2.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典例示范】 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 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回 答(1)、(2)题。 (1)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 国的 ( ) A.人口合理容量 B.区

4、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C.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2)为提高我国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下列做法可行 的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开发新能源 C.放开计划生育,人口越多越好 D.变耕地为工业用地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合 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 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 口数量。 (2)在目前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是加大科技 投入,积极发展生产力,开发新能源。 【解析】(1)选A,(2)选B。第(1)题,“最适宜的人口数 量”

5、即人口合理容量。第(2)题,为提高我国的区域资 源环境承载力,可依靠科技合理利用资源和开发利用新 能源。A项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造成对资源的利用过度, 从而降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C项放开计划生育,人口 越多越好,不可取;D项会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资源减少 会减小土地承载力。 【素养探究】 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 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 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 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 均水平的1/4。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口却不 断增长,这一增一减,使得中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 见肘,粮食数量、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1)(综合思维)材料反映我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提示: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2)(综合思维)试说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我国的区 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提示: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人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