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

上传人:Wholive****ourhea... 文档编号:118945146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科技局2019工作总结二篇【篇一】今年截止目前,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防震减灾示范县(全省第一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等品牌,多项弥补市县空白。荣获全省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第一名)、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省专利执法先进集体等荣誉。县域科技创新经验被推荐到国家科技部(全省仅2个县),并在2019年全省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发展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案例交流。在开展国家和省级创新型县考评中位于全省前列。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2019年主要做法及成效(一)科技项目争取有新突破。认真落实科技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应流集团xx铸造公

2、司牵头承担的增材制造项目获中央财政资助1743万元,加上配套投入总额达4300万,弥补六安市国家重大专项空白。目前为止,共争取和兑现各级创新驱动资金3281.2万元,惠及企业126家。(二)创新主体培育有新进展。一是大力培育各类科技企业。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省高企入库培育8家,新认定高企6家,其中连续三次认定获省级奖励高企2家。总数居全市第一。二是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全县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3家、待认定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新增省级“贯标”试点企业4家。(三)创新平台建设有新亮点。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今年新增省级众创空间1

3、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其中众创空间弥补全县空白。二是大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应流集团成功创建省级首批技术创新中心,填补全市空白。全县先后建成中国生态白酒研究院、皖西安农大黄茶研究院等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四)创新资源集聚有新成效。一是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和省级农业科技园。我县创新型县建设及太平畈石斛科技产业园分别被六安市作为唯一创建单位上报省厅,正待审批。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今年新扩展与中科院纳米所、清华、西北工大、南工大等14所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五)知识产权工作有新提升。一是加大专利申请力度。1-9月,全县专利申请量1194件,发明专利申请量438件,

4、专利授权量498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率达到5.52件。应流和世林已获得省局推荐申报中国专利奖。二是加大专利权质押融资进度。今年10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1亿元,涉及专利64余件,再次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位居全市首位。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3起、侵权专利案件7件,均结案。(六)农业科技扶贫有新作为。今年继续围绕“山村双创助推脱贫”新模式,扎实开展“四个行动”。一是开展科技特派员帮扶行动。今年新选派科技特派员15名,全县科技特派员达到105名,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241份。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平台示范行动。今年新培育专家大院7个,其中贫困村专家大院5个,创业链工作站1个,

5、农业科技园2个,其中申报省、市级各1个。三是开展科技扶贫培训行动。开展了皖西大白鹅养殖业培训、野生黄菊花种植业培训等活动,参训人数达300多人,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四是开展农业扶贫双创行动。围绕农业“双创”,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成为双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胡家河村贫困户汪久彬牵头5户贫困人口共同出资30万元,成立了xx仙女湖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畜禽养殖、农副产品等。支持胡家河村10万元开展科技产业项目培训,发展光伏和特色产业。(七)防震减灾工作有新局面。一是加强群测群防,丰富地震观测手段。宏观观测点实行动态管理,调整至18个;配合省局勘察地磁测量、科学台阵场地22处。二是落实重点项目

6、,推进抗震设防监管。城区地震小区划与城区震害预测项目通过评审,投资42万元的城区防震减灾规划项目启动实施;衡山镇酒乡花园被评为全市地震安全示范点。三是完善应急体系,加快基础能力提升。重新修订全县地震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手册;总投资94.5万元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即将进入场地施工。四是拓展“六进”活动,力争科普全覆盖。组织指导文峰学校参加全省防震减灾知识大赛,荣获三等奖;诸佛庵中学等2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组织开展流动和多媒体放映18场次。二、2020年工作谋划2020年主要思路:“1234”,即围绕一个“中心”,紧盯两个“能力”,打造三大“平台”,实施四大“行动。紧紧围绕

7、创新型县建设这个中心,紧盯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主线,打造企业研发、双创服务、科技园区三大创新平台,实施四送一服、高企培育、产学研合作、科技扶贫四大行动,进一步构建完善我县项目、平台、人才、环境“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县科技综合实力和县域创新能力。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1、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2、大力推进高企培育和认定。3、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争取。4、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5、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6、推动农业科技助力精准脱贫。7、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水平。【篇二】2019年,区科技局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围绕补齐我区科技创新的短板,培育经济发

8、展新引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作用,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以来,创新奖励政策先后3次修订完善,出台了xx区关于促进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xx区关于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853.62万元。设立8000万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推动资金、人才、技术成果等要素资源向

9、优质企业和项目集聚。二是创新动能持续增强。2019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5家。连续3年新认定高新技术数增长100%,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省级高新技术培育企业1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7件,累计完成专利质押贷款1.845亿元,位居全市前列。新认定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贯标企业4家,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30家。三是创新平台加速推进。全区现有各类创新平台26家,其中,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家,占比53.8%。阜阳维格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正在申报xx省众创空间备案;阜阳佳海产业新城等2家企业正在申报xx省

10、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四是创新成果不断增加。科技政策奖励和科技项目申报不断增加,2016年以来,获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0项,资金1881.6万元。获省市研发设备补助、高企认定、新品种、绩效奖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绩效奖励、创新平台奖励等省、市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奖励1500余万元。我区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科技工作进步县,但科技创新依然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企业作为市场创新的主体,受制于开展技术创新存在的风险,多数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和长期发展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二是产学研合作成效不明显,成果转化低。我区多家企业与中科大等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80余项,但是

11、产科技合作的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效果不明显,成果转化率低。三是人才团队建设不完善,创新平台质量不高。我区企业普遍面临创新人才、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少的问题,对企业发展形成了制约。平台创新能力不足,质量不高。四是工业基础弱,底子薄。全区工业基础薄弱,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只有135家,且多为传统企业,门类杂、布局差、集聚弱,管理水平低,我区智能制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五是科技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长率缓慢。截至目前,全区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的企业仅37家,但受环保政策、企业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船厂等10余家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对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

12、值统计影响较大。二、明年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2020年,我区将以阜阳市争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以省级高新区创建为抓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明确主攻方向,实施重点突破,培育独具特色的产业新优势。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培育高企1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增长15%。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0.8%。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鼓励支持新松机器人、xx智磁新材料、阜阳智能制造企业加速器等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增

13、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3、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继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规上企业专利“清零”行动,力争完成专利申请量800件,授权量300件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件,完成专利质押贷款1亿元以上,技术成果登记认证50件以上。4、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引导科技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培育力度,力争上海交大阜阳成果转化中心尽快落地,新增科技服务机构4家,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做好2020年区级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工作,组织企业申报省、市科技创新奖励及科技项目,计划争取项目、资金1000万元以上。三是借鉴吸收市内外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地区的经验,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政策,认真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5、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重点培育1-2个人才团队在xx创办领办企业。开展“一企一产业一平台”创建活动,支持重点企业和高校院开展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新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项以上,为企业提供创新源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