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检测2017教师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944966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呐喊》检测2017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呐喊》检测2017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呐喊》检测2017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呐喊》检测2017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呐喊》检测2017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呐喊》检测2017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呐喊》检测2017教师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呐 喊 检测1、 狂人日记1.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 。这是一篇白话 日记 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 狂人 。他总是提防被人活生生的吃掉,他认定现实是个 “ 吃人 ” 的世界,封建制度是 吃人 的社会。他把 古久先生 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而心怀惴惴,反复思虑,在翻查历史时从“字缝”里发现了旧时代“吃人”的真相。在最后一则日记里,他大声疾呼: “救救孩子” 。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 疯子 ,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 先知先觉 。鲁迅塑造的这一形象具有 狂 与 不狂 两重性。2.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

2、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3. 狂人日记中“大哥”这个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

3、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 4.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塑造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5.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将狂人“恐惧、多疑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迫害妄想型”的精神病特征描写得鲜明突出,但这并非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警世之作。6.狂人日记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由两大部分构成的: 一是标题下面文言的序文; 一是白话正文, 狂人的疯言疯语。序文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文言是旧的社会秩序、文化秩序的象征,而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独白,狂人是精神病患者,其胡言乱语被赋予鲜明的文化意义

4、,它是个人/自我/新文化的象征。7.狂人有才气和狂气,具有清新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洞察 封建礼教的本质;预言将来是“容不下吃人的人”存在的社会。他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反封建的斗士。2、 阿Q正传1.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在当时的社会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提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2.阿Q正传是一篇 中 篇小说。 阿Q 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处在社会最底层。他得主要性格特征是 精神胜利法 。 失败也是胜利,形式上虽然是失败,但精神上胜利了,被人打了只要心里想这是 儿子打老子 。

5、结局是他被充作 革命党 拉上法场枪毙。 赵太爷父子 是土财主、吝啬鬼。他们身上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 假洋鬼子 是钱太爷的儿子。未庄的两个“文童”之一。他跑到东洋,半年后回来,辫子不见了,回国后想做大官又装上了假辫子,当革命爆发时,他和 赵秀才 “革”掉了静修庵的龙牌和宣德炉。3.阿Q正传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鲁迅先生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4.阿Q正传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

6、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交代名目的来源时,从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说起,批判了“正名论”,顺便给主张保存“国粹”的遗老遗少们以讽刺。5.阿Q正传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的经济地位,到处打短工的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接着连续写他的生活片断。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独不崇奉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点。6. 阿Q正传中“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再到自轻自贱;“押牌宝

7、”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7. 阿Q正传第三章“续优胜记略”写了阿Q三个生活片断。竟然败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三个片断,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8. 阿Q正传第六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不过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9.阿Q正传阿Q则最具有代表性,由于他的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所以起先对革命“深恶

8、而痛绝之”;但他又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出发,感到“革命也好罢”,产生了“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的要求,因此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实质是什么呢?“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这样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10. 阿Q正传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政权落到投机钻营者手中。变化最大的不过是掀起了盘辫的风潮。赵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银桃子”的革命党,未庄的政权仍在这些从前的压迫者手中。阿Q要投革命党,结果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被“哭丧棒”赶出门。同时写赵家遭抢,这就预示着阿Q的悲剧命运就要到来。 11.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钱秀才告发被枪毙,他

9、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12.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催自擂:“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盲目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的面颊。”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里,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13.阿Q对革命的态度是这样变化的:由深恶痛绝之到神往再到投降。14.阿Q与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到尼姑庵“革命”,赵秀才拿走了香炉,而阿Q也是空

10、着肚子去的,最后只拔得萝卜。革命,在他们的观念里就意味着获得实际利益。15.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三件事是将辫子盘在顶上。去静修庵“革命”,砸龙牌。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栗凿。16.对阿Q中兴和革命,赵太爷和赵家的反应是:阿Q“中兴”后,赵家“姑且特准点油灯”,叫阿Q上门,明知是赃物,却要买他的“货”。阿Q“革命”后,赵太爷屈尊“怯怯”地叫“老Q”,想探听消息,晚上回家赵氏父子“商量到点灯”。3、 药1.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的是 华老栓 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 夏瑜 的鲜血蘸成 人血馒头 为儿子 华小栓 治病的故事。药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 华家

11、的故事 ,暗线是夏家的故事。作品中除了塑造了一群看客的形象外,还有一群帮凶:凶狠、贪婪、蛮横的刽子手 康大叔 杀了人还要卖人血馒头;从死人身上剥衣物、以打革命党为乐的牢头 红眼睛阿义 丑恶至极。 夏瑜 是孤独的革命代表,就是他的母亲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最后,作者“在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 花环 ,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2.药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双线连接的人是康大叔,物是人血馒头。3.药环境描写中的暗示。“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四个黯淡的金字”。1907年,光复会

12、成员秋瑾被害于“古轩亭口”,这句自然描写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了秋瑾的死。 4.以药为题的含义: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著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是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精神的药。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药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夏瑜这个人物的。通过这个形象揭示了群众的愚昧麻木,也指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4、 孔乙己1.孔乙己讲述的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 站着喝酒 而 穿长衫 的唯一的人。他是一位自命清高又迂腐不堪的旧时代知识分子

13、形象,体现他这一特点的一个情节是用“窃书不能算偷”来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另一个情节是教“我”写“茴”的四种写法。2.孔乙己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而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3.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的耳闻目睹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5、 白 光1. 白光 在

14、主旨方面和孔乙己是一致的,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主人公 陈世成 是科举制度的又一个殉葬品。他醉心于科举考试,梦想升官发财。在第十六次落榜后,神志恍惚的他,在一道 白光 的诱惑下,葬身水底,从冷漠的世道消失。“白光”象征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2. “白光”是小说白光中的情节线索,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他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直至出城门,投水而死。3. 白光中的白光,既指白银之光,又象征着陈士成毕生追求的升官发财的欲望;白光的虚无性、虚妄性,注定了陈士成人生归宿的悲剧性。4.六、端午节1.端午节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 方玄绰 这类表面上

15、进步、骨子里落后的 旧知识分子 的辛辣讽刺。他近来的口头禅是 差不多 。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 索薪 事件中,他一味让别人流血,自己龟缩在象牙塔里,他就是这种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2.“差不多”是方玄绰典型的标志,端午节里写了他“差不多”的事有朋友不借钱给方玄绰,方玄绰去年也没借钱给同乡衙门欠薪,方玄绰赊酒账;方太太想投机买彩票,方玄绰也曾有这个念头。3.端午节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作者的讽刺手法。方玄绰口头上批评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表现他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4.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这是对当局莫大的讽刺。作者的笔法从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声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败。5.作者在端午节中对方玄绰之流的小官僚加以无情的讽刺。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