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1818****572 文档编号:118942266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2.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3.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中期)、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4. 皮肤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1) 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急性阶段:无渗液洗剂、粉剂、乳剂;亚急性阶段油剂为宜;慢性阶段软膏为主。

2、2) 注意控制感染;3) 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女性及面部、阴部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4) 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温和安抚;顽固性刺激性强、浓度较高。5) 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不可用汽油、肥皂、热水擦洗。5. 原发性皮损: 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6. 继发性皮损: 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7. 辨脓的操作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8. 如何辨别疮疡

3、的顺证和逆证: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9. 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2) 致病因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

4、,则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为脓。当脓肿形成后,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疮口愈合。3) 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10.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甚至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人,并容易发生内陷。11. 丹毒:患

5、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因病机:素体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由血热火毒为患,头面部多夹风热;胸腹腰胯部多夹肝脾郁火;下肢多夹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诊断:1)多发于小腿部、颜面部,发病前多有皮肤或黏膜破损史。2)发病急骤,初期往往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3)局部皮肤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边界清楚,略高于皮肤表面,压之皮肤红色减退,放手后立即恢复4)患者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触痛明显。治疗:基本治则凉血清热、解毒化瘀。风热毒蕴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

6、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1)外敷法:玉露散或金黄散2)砭镰法:放血泄毒3)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位作小切口引流。12. 附骨疽: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特点: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13. 走黄: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机疾病。特点: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志昏聩等。病因病机:

7、火毒炽盛,热入营血,内功脏腑。生疔之后,早期失治,不能控制毒势;或挤压碰伤,过早切开,疔毒直入营血;或误食辛热及酒肉鱼腥之发物,促使疔毒发散,入营入血,内攻脏腑而走黄。诊断:1)都有疔疮病史,症状变化多端。2)局部症状多为在原发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周围扩散,边界不清,皮色转为暗红。3)全身症状:寒战、高热、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力,舌质红降。治疗:内治:急投重剂清热凉血之品,随证加减。毒盛入血证凉血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外治:疮顶陷黑处用八二丹,盖以金黄膏,四周用金黄散或雨露散冷开水调制以箍围,并时时湿润。14. 内陷。病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上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

8、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1)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热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胸胁隐痛。2)干陷:由于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邪外泄,从而形成内闭外脱。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伴发热或恶寒,神疲少食,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或体温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从而余

9、邪走窜入营。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极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现虚热不退,形神萎顿。饮食日减,或者腹痛腹泻,自汗肢冷,气息低促,随即陷入昏迷厥脱等脾肾阳虚之证。或见舌光如镜、口舌生糜等阴伤胃败证。15. 流痰: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相当于西医的“股与关节结核”。特点: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髓为最多,其次为上、下肢。16. 乳痈: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诊断:临床表现:多见于产后34周德妇女。1)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乳头刺痛

10、,伴有乳汁排泄不畅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2)成脓: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鸡啄样疼痛,皮肤焮红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进一步发展有波动感,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3)溃后: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实验室: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治疗: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以彻底排脓为要。内治: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17. 乳癖: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特点:好发于2545岁的中年妇女,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

11、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一,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18. 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诊断: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男性,10岁以前女孩,1317岁男孩。乳房稍大或肥大,乳晕下有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或稍硬,边缘清楚,活动良好,局部有轻度压痛或胀痛感。治疗:内治:肝气郁结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肾气亏虚补益肾气肾阳虚:右归丸加小金丹,肾阴虚:左归丸加小金丹。19. 乳核: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特点: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20. 气瘿的病因:外

12、平素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内情志不畅,忧怒无节,气化失调,升降障碍,营运阻塞,或产后肾气亏虚,外邪乘虚侵入。21. 瘿痈:瘿病中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性疾患。特点:结喉两侧结块,色红灼热,疼痛肿胀,甚而化脓。诊断:1)发病前多由感冒、咽痛等病史2)肿胀焮红灼热、按之疼痛,可牵引至耳后枕部3)可有声嘶、急促、吞咽困难。辅助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沉加快。治疗:以内治为主,疏肝清热,化痰散结。风热痰凝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加减。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疏肝汤加减。外治:初期用箍围药,金黄散、四黄散;若成脓宜切开排脓。22. 肉瘤:发生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

13、良性肿瘤。特点:软似棉,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23.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24. 粉刺: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青春期。25.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良性赘生物。特点:皮肤黏膜交界处,尤其是外阴、肛周出现淡红色或污秽色表皮赘生物为主要表现。26. 肛漏:

14、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也称肛瘘。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特点: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27. 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腘静脉,可并发肺栓塞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28. 筋瘤: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29. 臁疮: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多见于久立、久行者,常为筋瘤的后期并发症,主要发于双小腿内、外侧1/3处,特点:经

15、久难以收口,或虽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与季节无关,相当于西医下肢慢性溃疡。30. 脱疽: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指(趾)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性血管病。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双侧。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见于老年人,常伴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一期(局部缺血期):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二期(营养障碍期):一期症状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足部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增长缓慢。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干性坏疽。治疗:

16、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常配合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以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运。内治:寒湿阻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血脉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湿热毒盛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热毒伤阴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加减;气阴两虚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加减。外治:未溃者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已溃者溃面小用生肌玉红膏,溃面大先软化硬结痂皮,再清创。31. 破伤风:指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而引起的发痉的一种疾病。诊断: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414天,越短预后越差。前驱期:一般12天,患者常有头痛、头晕、乏力多汗、烦躁不安、打呵欠,下颌微感紧张酸痛,咀嚼无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