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案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18942207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 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要求,更新学习理念。2. 在论说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证的过程。3. 在具体的写作中实践鲁迅杂文突出的思维方法“心理透视法”“历史烛照法”。【教学重难点】在论说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证的清晰。【教学过程】任务一:我是小小阅卷人。每年的高考都牵动了全社会的心,作为老师的我,和作为学生的你们除了关注出卷外,也非常关注阅卷的标准。现在各位都是忙忙碌碌、紧张有序的阅卷场上的作文题组阅卷人,今日的课堂任务首先围绕阅卷展开。1.接受课程标准培训。阅读印发的补充材料课程标准之学习任务

2、群6,明确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的要求及其关系。学生读后分享交流。2.明确重点。课标关于思辨性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据此,我们可以析出思辨性阅读的内容:思想(观点、态度和立场),思路(方法、思路和逻辑),语言(行文特点和语言风格)。课标关于思辨性写作的要求是:“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思辨性表达的关键是:立论、语言、论据、逻辑。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非常强调逻辑。3.假设今天是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第三

3、天,有篇考生作文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作文题题组长把这篇作文印发出来,让各位评判讨论。文题展示: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走好心灵之路2017年浙江考生有作家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这三本大书恰是人生修行之路的三大目标,追求知识,追求德行,追求心灵。在我看来,对“心灵之书”的研读,是理解和挖掘其它两本大书的基石。在人生路上,我们应关注、关怀自己的心灵,让生命绽放更绚丽的光芒。追求心灵的

4、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栖居于瓦尔登湖的梭罗先生有言:“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他用一种宁静的方式拒绝和抵抗外界的纷扰与喧闹,也因此得到心灵归于平静、闲逸的享受。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地体悟生活的真味,一如钓满天繁星的梭罗,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先生。除此之外,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真相。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可以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可以放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放弃对结果的企盼,唯独不能放弃的,是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甘于寂寞,不怕枯燥,才能解决所有的困难。”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执着和专注的品质是“心灵之书”的一大闪光点。我一直相信

5、,奇迹是由执着创造的,譬如汪国真,他的诗曾不被人认可,他的内心世界无人访问,原本将要走向荒芜的心灵却被一种执着的精神所滋润,最终他成为一名受无数人喜爱、推崇的诗人。无独有偶,青年画家克劳德的事迹也深深打动着我。当年他在卢浮宫时,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描摹陈列在那儿的名人画作,而是独自站在窗前观察光和影的变化。他甚至在画板上写下“不要吵到我的天空”来告诉其他人不要来打扰自己。在常人眼里,他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没有人能体会到他在静止中思考生命的真谛。他的专注使他以擅长光和影的技法闻名画坛,成为印象派创始人。“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别人眼里你在做什么,而是自己心里清楚将要做什么。”如果我们能够磨炼出这两种品质

6、,我们也能成为一颗明星,永远发出不朽的闪光。毕淑敏说过:“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一个人的心灵,是必须坚强的。这世上每天都有无数人经受苦难,惟有心灵坚强的人,才能不轻易倒下。古有李清照的坚毅让我们为之动容。遭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她曾无数次被命运抛到支离破碎的境地,但她总能回击出一段灿烂的人生。她的坚强如此让人敬仰!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困难与不易,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坚强的心去面对。“心灵之书”教会我们的是人生的真谛,是让我们不在心灵之路上迷失,因此,我们应读懂“心灵之书”,读懂坚强,读懂执着,读懂平静,走好心灵之路。(1)学生阅读,小组讨论。预设学生结论:认为是好文者:文采华丽;引用的

7、名言、事例很多,积累不错;第一段的观点很不错,有些水平。认为文章不佳者:A. 引用的事例太多,把事例删除,发现内容其实很空洞。B. 观点虽然不错,但后面的论述没有围绕观点展开。没有“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框架。C. 李清照的例子不贴切。(2)教师小结。明确:A.主要问题逻辑性缺乏。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是观点游离,以论说文的形式展开,但未能贯彻论说文的文体要求,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证比较缺乏。文章开篇是比较贴合题意的,但文章以缺少论证的堆砌事例的方式展开,如第二段中,当文章在举出梭罗、陶渊明等事例以及引述“某位学者”的话时,这些事例和引述语只是平面展开为举例而举例,缺少论证的逻辑性。又如举了李清照这

8、个并不贴切的例子后,文章感叹:“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困难与不易,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坚强的心去面对。”这种口号式的呻吟无法实现有理有据的逻辑论证。B.解决方案本文开篇段给人很好的印象,是因为明确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这三本大书恰是人生修行之路的三大目标,追求知识,追求德行,追求心灵。在我看来,对心灵之书的研读,是理解和挖掘其它两本大书的基石。在人生路上,我们应关注、关怀自己的心灵,让生命绽放更绚丽的光芒。”假如整篇文章真的是围绕这个观点来展开论证的,这可能会是一篇很优秀的作文。所以,如果修改,就要紧紧抓住这一“基石”,从“为什么”“怎么样”两个方面着力加以论证,充分阐述“心灵之书”的重要

9、作用和意义,表明自己追求“心灵之书”的坚强信念,这样文章才能获得较大的提升。议论文写作必须讲究逻辑性。它要求我们说话要严密,要无懈可击,不能有漏洞,更不能前后矛盾,否则,文章的说服力就弱。就议论文写作来说,这种逻辑性更多地体现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各分论点之间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只有逻辑性加强了,议论才能言之成理。特别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议论文写作中最为重要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必须真实、确凿,足以证明论点;论据必须典型、充分、全面,论点与论据之间必须有逻辑关系,即有必然的、内在的、合理的联系,如果论据不充分、不全面,论据证明不了论点,那么论点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

10、本之木。不仅材料如此,对材料的分析也应该如此。否则,论点就不能得到充分、有力地证明。任务二:我是小小鲁迅。1. 回顾旧知。昨天我们深入学习了鲁迅先生论睁了眼看,我们折服于先生强大的逻辑思维,深邃的眼光,犀利的分析。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所学到的写作技巧。明确:(1)以小见大,于惯常小事中看到不寻常的存在。(2)心理透视,小事不小,关键在于视角,深入当事人的心理(尤其关注集体无意识)便能挖掘到不寻常的观点。(3)历史观照。集体无意识心理往往有很深的历史缘由,要深入历史方能看得透彻。(4)援例丰富,广泛联想。其中,“心理透视法”“历史观照法”是鲁迅杂文表达思维中的突出之处。2.现在让我们运用所学,交

11、流一下昨天布置的小作文题。文题展示:课间操铃声响起,许多同学还“赖”在座位不下操,这是为何?学生交流、发言。(1) 课间操如同鸡肋,这种体锻形式不受欢迎。(2) 心理透视:为何不向校长建议换一种体锻形式?不敢,校长高高在上;不想,我们是学生,学校管理恐怕插不上话,提了建议也可能是无用功。3.教师引导深入思考。(1)课间操不受欢迎,那么“赖”代表什么呢?明确:反抗。(2)挖掘一下认为校长高高在上,不敢前往沟通意见的人的心理成因。明确:我们有很长的封建历史时段,等级制度观念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校长身份与学生身份悬殊,自然有一种威严,让人望而生畏。(3)那些持消极心理认为提议无用的人事什么成因?明确

12、:还是与封建历史、与等级制度有关。但是从五四至今,恰好百年,新中国成立近70周年,为何还是这个心理,现实因素也值得思索。就是现在的公民建设还有待加速,人的自我觉醒和突破有待加速。4.课堂小结: 被老师和校长嫌弃的这种“赖”课间操行为,我们一起读出了一种“不彻底的反抗”,读出了一段历史,也读出了沉重的现实。这就是思维层层推进、有逻辑的思考带来的。课后任务:写作实践。由于课堂时间关系,大家写好的作文只交流了逻辑思维部分,语言部分还未分享学习。四人小组互相批改,要求给出恰当的评价。板书设计:思辨性阅读:思想、思路、语言思辨性写作:立论、语言、论据、逻辑反抗不喜欢不彻底的反抗不想不敢不提议换体锻方式“赖”课间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