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全套课件

上传人:李****室 文档编号:118938889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PPT 页数:195 大小:3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全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全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全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全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全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全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全套课件(1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件(RJ),(课件全套),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R七年级语文下册,1.掌握本文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的写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及作文写话的文学主张。,学习目标,新课导入,叶圣陶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走近作者,【张中行】(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

2、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代表作】 合作编著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 编著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相关介绍,【代表作】 童话集稻草人; 长篇小说倪焕之; 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丁卯 商酌 譬如 累赘 拖沓 妥帖,字词积累,mo,zhu,li zhu,t,p,ti,【商酌】商量斟酌。,【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修润】修改润色。,

3、【譬如】比如。,【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整体感知,材料: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罩上“双层的悲哀”。,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9)教育人们铭记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理解叶老提出这种主张的深

4、重的苦心。,待人厚:修改文章、送客、复信。,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律己严:作文、做人,以身作则,鞠躬尽瘁。,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细读感悟,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对于“我们”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是“我”的悲哀,也是全国人民的悲哀。,第二段是如何说明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孔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

5、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叶圣陶“确是人之师表”。,对 比,第三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叶老待人厚的特点?是如何凸显出来的?,(1)文墨方面“待人厚”:举吕叔湘先生的例子,充分说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而深受感动”。,(2)日常交往方面“待人厚”:通过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来说明。,(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叶老因去天坛看花错过了接待“我”的机会而悔恨,表现了叶老待人宽厚而诚恳。,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平易自然,鲜明简洁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写话”,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是西郊

6、某大雪的什么公寓。”,作者写拜访叶圣陶先生,如话家常,平易自然,简洁流畅,毫无拖沓累赘之感。,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照应开头;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写法探究,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这是

7、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述,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本文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德,同时也阐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特别强调了写文章要“简明”的重要性。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敬佩和赞美之情。,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总,怀念敬佩赞美,品德过人,文墨方面 日常交往,写文章,文风,写作的各个方面,提出希望,待人厚,写话,简洁,求完美,铭记主张,总,律己严,分,随堂练习,1.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

8、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2.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说说对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的感悟?,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14 驿路梨花,R七年级语文下册,1.感知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顺序和悬念设置。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手法。 3.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走近作者,1929年生,

9、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彭荆风】,【代表作】 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 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红指甲; 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 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等。,相关介绍,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驿路 陡峭 竹篾 简陋 撵走 修葺,

10、字词积累,y,du qio,lu,nin,mi,q,【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修葺】整理(建筑物)。,【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核心事物:小屋。,整体感知,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第

11、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细读感悟,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文章

12、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我”和老余,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瑶族老人,送粮食,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方便,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一群姑娘,照料小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姐姐出嫁后,解放军,砍树 割草 盖小屋,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十多年前,梨花,照料小屋,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解放军盖小屋后,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

13、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

14、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结尾?,标题:“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写法探究,1.构思新颖。,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

15、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结构巧妙。,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 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 梨花妹妹讲述事情始末,倒叙 插叙,小说通过记述云南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不断被人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课堂小结,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借花喻人 人花相映 情景交融 正侧相依,雷锋精神,梨花:,梨花姑娘:,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我

16、”和老余:,建造茅屋,照管茅屋,送米、修葺茅屋,修葺茅屋,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照料茅屋、方便路人,随堂练习,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15 最苦与最乐,R七年级语文下册,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 2.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学习目标,新课导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