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荣昌区学校传染病防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8921656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61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控)荣昌区学校传染病防控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疾控)荣昌区学校传染病防控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疾控)荣昌区学校传染病防控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疾控)荣昌区学校传染病防控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疾控)荣昌区学校传染病防控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疾控)荣昌区学校传染病防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控)荣昌区学校传染病防控(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荣昌区学校传染病防控,区疾控传防科 2017-3,一、概述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政策依据 三、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 四、学校传染病防控具体技术要求 附:不同类别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内容提纲,传染病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朊毒体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自然和社会因素,一、概述,一、概述,法定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39种。,甲类(2种):鼠疫、霍乱,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2、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我市把流感样病例、水痘纳入病例管理。,。,。,。,二、学校传染病防控政策依据,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 28932-2

3、012) 4.3规定 学校每年应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并予以落实,同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评。 4.4规定 学校每年应拨出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以保证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 4.8规定 学校应在卫生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传染病疫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 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学生免疫规划的管理制度;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制度;(9)通风、消毒等制度。 、,三、重点传染病防控 1、水痘 1.1 基本知识: 水痘是由水痘带

4、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起病急,可有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躯干、四肢近端,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呈向心性分布。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的演变过程,脱痂后不留疤痕。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搔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疤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5、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潜伏期:潜伏期约为1221天,平均14天; 隔离期:患者至全部皮疹或者疱疹结痂,但不得少于发病后14日。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晒法消毒。接触水痘的易感者应留检3周。,1、水痘 1.1 学校防控要求: 一是加强晨检工作,对出现头痛、发烧、身体不适或疑似水痘病例的学生和幼儿,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同时通知家长,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观察。水痘患者必须隔离至水痘全部结痂且痂皮干燥后方可返校,隔离时间应不少于病后2周,复课应有诊疗单位或校医出具的证明。 二是落

6、实专人对教室及集中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可进行空气消毒。同时,适当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并督促学生勤洗手。 三是加强对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多媒体、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和家长掌握基本预防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积极配合学校防病工作。 1.2 突发事件判定: 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暴发疫情: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病倒。,2、流行性腮腺炎 2.1 基本知识: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成人中也有发病。 临床表现: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

7、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 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

8、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易感人群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潜伏期: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 隔离期: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接触者一般不检疫,可口服板蓝根冲剂。,2、流行性腮腺炎 2.2 学校防控要求: 一是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防病意识; 二是加强晨检工作,每日认真做好筛查工作,凡发现有腮腺炎可疑症状的学生,要求其立即到医院就诊、隔离治疗,如有异常

9、情况应立即上报,腮腺炎痊愈(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应由就诊医疗机构或校医签写复课证明; 三是加强开窗通风、消毒。 2.3 突发事件判定: 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3、流行性感冒 3.1 学校防控要求: 一是切实落实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一旦发现师生有流感样症状,要督促其及时就医; 二是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知识讲座、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学生传授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预防知识,提高师生自身的防护能力;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及时上报,科学、合理地实施停课等措施,努力减少聚集性疫情发生; 三是做好开窗通风和预防性消毒措施,配置足够的洗手龙头或免洗

10、消毒液; 四是做好预防性流感疫苗接种 ,可在每年的10-11月间进行宣传告知,鼓励到医院自费接种。 3.3 突发事件判定: 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发生30例及以上病例;或5例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死亡病例。,4、手足口病 4.1 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A16)和肠道病毒71型( 71)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

11、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比如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主要通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

12、也可传播手足口病。患者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传染他人,而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手足口病一般是在小孩之间互相传染开来的。曾患手足口病的小孩,有可能再次患上手足口病,因为手足口病由超过80多种病毒造成。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隔离期:对于确诊且症状明显的患儿,家长应将其隔离留在家中,症状消失后七

13、天,一般隔离时间应为两周。,4、手足口病 4.2 学校防控要求: 一是该病流行季节(68月份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二是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三是教育并指导儿童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的习惯; 四是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五是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对托幼机构、小学班级或年级或部分区域或全校放假措施。 4.3 暴发与聚集性疫情判定: 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

14、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发生死亡病例即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学校传染病防控具体要求,1、多途径宣传卫生知识。 包括黑板报宣传、发放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升国旗间宣传、班主任例会宣传、班会宣传、健康教育课(正规开课,保证课时)等。 2、落实正常的卫生保健措施。 包括开窗通风、课间洗手、餐具消毒、衣被曝晒等。,3、切实抓好监测预警工作: 晨午检: 班主任每日早自习或早晨第一节课前对学生进行晨检,了解学生的出勤和健康状况。 晨检内

15、容包括: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询问学生健康状况、登记因病缺勤情况。教师应通过观察、询问等手段,重点检查学生中有无发热、皮疹、腹泻、黄疸、结膜充血等症状发生;调查了解学生缺勤原因、所患何种疾病或症状等信息。晨检中发现学生有发热、皮疹、腹泻、黄疸、结膜充血等症状或其他异常时,应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或保健医生或校指定人员),并做好记录。学校疫情报告人负责指导各班开展学生晨检工作,对各班晨检结果进行核实、排查和处理,做到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传染病流行期间宜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增加午检,住宿制学校宜对住校学生进行晚检。 因病缺课的登记、追踪及网络报告: 班主任每日登记因病缺课学生的患病情况,

16、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就诊情况等信息,协助学校疫情报告人对其病情和转归进行追踪。学校疫情报告人负责指导各班开展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工作,对各班登记结果进行核实、汇总,做到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四、学校传染病防控具体要求,4、规范进行疫情处置 、报告: 散发疫情向辖区卫生院报告,聚集性疫情向教育局及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范要求每日进行网络报告。 、放假: 不要过分考虑学生掉课和家长的要求,要从传染病防治大局出发,坚决做到发现一例放假一例,必要时整班、整年级、整校放假,同时要打足放假时间,凭医疗证明复课。 、消毒: 紫外线空气消毒、84消毒液喷、擦物品消毒等。 、告知: 要告知家长传染病的危害,放假的目的、意义,在家隔离治疗的要求等。 、应对: 发生暴发、聚集性疫情要积极应对媒体,统一口径,明确接待人。原则上,学校任何人不得对外发布疫情、通报数据。,四、学校传染病防控具体要求,1、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流感、流脑、水痘、麻疹、腮腺炎、结核病等。 一是定时开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