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及动力公开课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920295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及动力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及动力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及动力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及动力公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及动力公开课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及动力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及动力公开课(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唯物辩证法发展观主干原理,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的面对挫折和考验。,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

2、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构成、引起),矛盾,根本内容,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 (总特征),实质和核心: (根本观点),1.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矛盾,是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后大量

3、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1、狼与鹿之间有关系吗?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 3、为什么狼被捕杀了,鹿的数量还会减少?,狼要捕食鹿,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对立),狼和鹿又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A: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混为一谈,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可避免、主观的。 哲学矛盾指

4、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客观的,具有普遍性,逻辑矛盾,例:不想当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 、每个学生都是三好学生,又都不是三好学生,例: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没有对立。,对 立统 一,剪之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统一两者的命运统一于一条绳,想剪冤家路窄利益有冲突,对立两者之间随时都可能相斗,C 、准确理解:“事物内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既指事物内部,也指事物之间,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

5、,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对立,统一,1)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两方面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两人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不敢剪: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丑,也无所谓美 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

6、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1、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积劳成疾 C. 量体裁衣 D.因材施教 2、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说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和事物 D、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D,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一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材料三 酿酒窖泥奇臭,酿出的名酒特香,香鲸的粪便恶臭,燃烧后却香味浓郁。 材料四 红海中有一种红鲷鱼,二

7、十条聚在一起,一雄多雌,雄鱼死后,就有一个雌鱼变为雄性。,四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哲理?请试分析一例。,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失败是成功之母”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乐极生悲 否极泰来 物极必反” D、“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唉;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3、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8、之中,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对立的。,议一议: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双方?,1、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2、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3、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风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暴

9、力与和平 4、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注意:哲学所讲的“斗争性”,生活中所说的“斗争”,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共性),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个性),(共 性),(抽 象),(一 般),(个 性),(具 体),(特 殊),比较: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 籍 “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 这两句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王籍的诗句,好就好在,他深刻的揭示了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惟其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具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

10、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安石的改动,所以弄巧成拙,点金成铁,就在于他只看到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而不懂的二者的统一。假若山中人欢马叫,鼓炮齐鸣,就不会有蝉噪和鸟鸣了。,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相互排斥: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相互对立:你离开我,我离开你),斗争性,(统一),(对立),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

11、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阶段小结,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区别:,联系:,思考:常见的对立有:大小、强弱、冷热、好坏、优劣、高矮、悲喜、难易、成功和失败、磁铁的南北极、同化和异化、教与学,假如没有其中的一个,另一个还存在吗?,(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2、,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 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斗争。,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他们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 :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猫的脚下则生有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猫和鼠之间的生存的竞争,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猫:“假眠”、夜间可见、走路无声无息,老鼠:“装死”、昼伏夜出、听觉极为灵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

13、发展。,“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细致吗?”马克思。,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联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阶段小结,方法论: 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的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下列成语、俗语或名

14、言各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居安思危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乐极生悲 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依赖,矛盾同一性,相互渗透,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同一瞬间既在这儿又不在这儿等,吸引与排斥、正电与负电等,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等,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基本矛盾、阶级矛盾、民主与集中,意见分歧、正确与错误、知与不知,事物的运动形式都存在着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

15、,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时有矛盾,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下列说法正确吗?,事事有矛盾是指每一事物存在矛盾,也指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矛盾。,二、矛盾的普遍性,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启示:正确对待矛盾,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误区: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矛盾是不能解决的。 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矛盾并不是永远

16、不能解决的。 只要实事求是的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就能正确的分析和解决矛盾。 如果否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客观存在,不敢正视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掩盖矛盾,割裂矛盾的对立统一,搞一点论、片面性和绝对化,矛盾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各种形状的树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表现:,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事物),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阶段),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区别不同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矛盾具有特殊性,原理内容: 矛盾具有特殊性。,方法论要求: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