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颅脑CT诊断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18915521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颅脑CT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最新 颅脑CT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最新 颅脑CT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最新 颅脑CT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最新 颅脑CT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 颅脑CT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颅脑CT诊断(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枢神经系统,颅脑CT诊断,颅脑CT诊断,检查技术 颅脑CT表现及分析 颅脑疾病CT诊断肿瘤、 脑血管病,检查技术,一、 检查前准备 1 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 2 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检查前46小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3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描时移动。,检查技术,二 、检查方法 (一) 横断扫描 1 病人仰卧,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 身体长轴平行。 2、基线:常用听眦线。若重点观察后颅窝, 则以听眉线或上眶耳线)为基线。 2、层厚、层间距为5-10mm。 3、先平扫,根据情况再作增强扫描,部分病人(如脑瘤术后复查)可直接做增强扫描。,检查技术,(二)

2、冠状扫描 脑垂体、鞍区检查常用冠状扫描。 1、病人仰卧位或俯卧位,下颌前伸,尽量 使听眦线与床长轴平行,先定位,再扫描。 2、 层厚、层间距为13mm。 3、垂体检查直接作增强扫描,因垂体无血 脑屏障,增强可提高垂体与正常脑组织间密度差 别,能更好显示垂体及病变。 (三) 脑池造影CT (四) CT 脑血管造影(CTA ),颅脑CT正常表现,正常横断面上,常用8个标准层面图象,掌握这些标准层面图象的特征,是CT诊断的基础。,颅脑CT正常表现,1基线(眶耳线)上10mm颅底层面:由前向后可见眼眶顶部、蝶窦、颅中窝、枕大孔等颅底结构。,颅脑CT正常表现,2基线上20mm蝶鞍层面:可见垂体窝、岩锥及

3、内耳道、第四脑室、桥脑池和桥小脑角池、颅前、中和后窝脑组织。重点观察垂体及后颅窝病变。,颅脑CT正常表现,3基线上30mm鞍上池层面:鞍上池呈五角或六角形低密度脑脊液间隙,增强扫描上,脑底动脉环位于鞍上池周围。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包绕部分为中脑。,颅脑CT正常表现,4基线上40mm第三脑室前部层面:重点观察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该区是中老年人脑卒中的好发部位。,颅脑CT正常表现,5基线上50mm第三脑室后部层面:此层面除重点观察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外,也是观察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区的重点层面。,颅脑CT正常表现,6基线上60mm侧脑室体部层面:此层面可观察侧脑室体部、三角区和后角。增强扫描可

4、见直窦、上失状窦后部、大脑镰和脉络膜丛强化显影。,颅脑CT正常表现,7基线上70mm侧脑室顶部层面:侧脑室顶、大脑纵裂、脑皮质和髓质等显示清楚,皮质包绕的髓质区称为半卵圆中心。,颅脑CT正常表现,8基线上80100 mm脑室上层面:脑沟、皮质、髓质等在此层面上清楚显示。,颅脑异常CT分析,1、平扫密 度改变 (1)高密 度灶: 见于新鲜 出血、钙化、 富血管性肿 瘤。,正常垂体,颅脑异常CT分析,(2)低密 度灶: 见于脑 炎、梗塞、 囊肿、水 肿和脓肿 等。,颅脑异常CT分析,(3)等密度灶: 见于某些肿 瘤、血肿、血 管性病变等。 诊断常借助脑 室及脑池变形 与移位等间接 征象来判断病 变

5、存在。,颅脑异常CT分析,(4)混杂密度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颅脑异常CT分析,2、增强扫描特征 (1)均匀性强化:常见于脑膜瘤、转移瘤、 神经鞘瘤、脑动脉瘤和肉芽肿等。 (2)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胶质瘤、血管畸 形等。 (3)环状强化: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 瘤、转移瘤等。 (4)无强化:见于钙化、新鲜血肿、水肿、 坏死、液化和囊肿等病变。,胶质瘤不均匀强化,脑 膜 瘤 均 匀 强 化,星形细胞瘤无强化,颅脑异常CT分析,3、脑室系统变化 (1) 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 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2)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 宽,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脑池扩大

6、,范围为局限 性或弥漫性; (3)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 大,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侧脑室扩大, 脑池无增宽。,肿瘤占位征象,脑萎缩,SAH并脑积水,颅脑异常CT分析,4、颅骨骨质改变 (1)颅骨病变:如骨折、炎症和肿瘤等; (2)颅内病变:如蝶鞍、颈静脉孔和内耳道 扩大等,协助颅内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脑膜瘤致顶骨骨质增生,脑瘤,脑肿瘤的诊断要求包括确定有无肿瘤和肿瘤 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 颅内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肿瘤来自颅内各种组织结构,如脑、 脑膜、血管、颅神经及胚胎残余组织等; 继发性肿瘤包括转移瘤和侵入瘤。 脑瘤以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

7、和转移瘤等较常见。,星形细胞瘤,(一) 胶质瘤: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为颅脑原发肿瘤中最 常见者。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 瘤和髓母细胞瘤等。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 1、星形细胞瘤 分为四级。I、II级为分化好,相对恶性度低, 与邻近脑组织分界较清楚,肿瘤血管较成熟; III、IV级为分化不良型,恶性程度高,呈浸润 性生长,与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易发生坏死、 囊变,肿瘤血管丰富且血管形成不良。,星形细胞瘤,CT表现 部位: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 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和脑干。 平扫:a . I 、II级表现为脑内圆形或类圆 形低密度灶,境界清楚,占位效应不明显;b. III、

8、IV级表现为略高或混杂密度或囊性肿块, 境界不清,灶内可见坏死、出血,灶周水肿及占 位效应显著。 增强扫描:I级星形细胞瘤无强化或轻度 强化;b. II、III级多为环形强化,环壁上有时 见强化的瘤结节;c. IV级多不规则明强化。,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肿瘤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血运丰富,边界 清楚,较少发生囊变、出血和钙化,肿瘤可沿脑 脊液播散到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对放疗敏感, 为小儿后颅窝常见恶性肿瘤。 CT表现 部位:好发于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 平扫a. 肿瘤呈类圆形略高等密度灶,密度 均匀。b. 边界清楚,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c. 四 脑室受压变形向前移位或消失, 三脑室和侧脑 室扩

9、大。,增强扫描: 肿瘤呈明显 均匀强化。 b. 室管膜和蛛 网膜下腔有种 植转移时可见 脑室壁及脑池 内有强化病灶。,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肿瘤起源于室管膜,突入脑室内或室外生长, 常引起脑脊液循环阻塞而发生梗阻性脑积水,易 发生囊变和钙化。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CT表 现 部位:好发于脑室内,尤其四第四脑室。 平扫:a.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形 态不规 则,边界不清,其内常有囊变和钙 化;b. 常合并 有梗阻性脑积水征象。 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室管膜瘤,脑膜瘤,脑膜瘤为实质性脑外肿瘤,多良性,好发于 成人,以女性居多。多起源于蛛网膜粒,有完整 包膜,血运丰富,个别有囊变、出血、钙化

10、。肿 瘤可刺激或侵犯邻近骨质,引起骨质增生和破坏。 CT表现 部位:紧邻并广基附于硬膜或颅 内板,也可位于脑室内。 平扫:a.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边界清 楚,其内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b. 灶周无或轻度 脑水肿;c. 有占位效应;d. 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楚锐利。,垂体瘤,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肿瘤,大多数为腺瘤。 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无分泌功能腺 瘤和有分泌功能腺瘤; 根据肿瘤的大小 , 分成大腺瘤和微腺瘤, 直径小于1cm的称为垂体微腺瘤。无分泌功能腺 瘤常为大腺瘤,有分泌功能腺瘤常为微腺瘤。垂 体癌少见。垂体瘤属良性脑外肿瘤,生长在鞍内, 有完整包膜

11、,界限清楚,常呈圆形、卵圆形,大 腺瘤易出血和囊变。,垂体瘤,CT表现 (1) 部位:肿瘤位于鞍内,可向上侵入鞍上 池,向两侧侵入海绵窦,向下侵及蝶窦。 ( 2) 平扫:肿瘤多呈等或略高密度灶, 部分可有低密度区,代表坏死、囊变或陈旧性出 血,亦可出现瘤内出血或钙化。 肿块呈圆形 或卵圆形,少数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或清楚。 鞍背骨质可受压变薄、骨质吸收,前床突受侵, 蝶鞍扩大,鞍底受压。蝶窦内可出现肿块影。 鞍上池可闭塞。(3)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强化。,垂体微腺瘤,(4) 微腺瘤CT表现:常规做增强冠状位扫 描,表现为 垂体内局限低密度区。 垂体增大,上缘隆突,高度大于8mm。 垂体柄偏移。 鞍底

12、骨质吸收。,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是成人常见的后颅窝肿瘤,肿瘤起 源于神经鞘膜。早期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 小脑角池。包膜完整,可出血、坏死、囊变。 CT表现:(1)为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高 密度肿块,位于内耳道中心层面。(2)易囊变, 增强后均匀、非均匀或环状明显强化。 (3)骨窗观察内听道呈锥形扩大,具有一定 特征性。 (4)空气脑池造影CT及MR可发现较小听神 经瘤。,脑转移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转移途径为血行性,好 发于顶枕区,也见于小脑及脑干。原发肿瘤多为 肺癌,乳癌,前列腺癌、肾癌、绒癌和肝癌等, 以肺癌最多见。常多发,也可单发。易出血、坏 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 CT表现(1)部

13、位: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 以皮质和皮质下区最多见。 (2)平扫:单发或多发的小环状或结节 状等或略高密度灶。周围水肿明显。有明显 占位效应。增强扫描:轻中度环状或结节状强化。,脑血管疾病、脑出血,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其中脑出血和脑 梗死, CT诊断价值大,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则需 配合DSA、CTA或MRA诊断。 1、 脑出血:自发性脑内出血多继发于高血 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或脑肿瘤等,多 发于中老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好发于基底 节、丘脑、桥脑和小脑且易破入脑室。 血肿及伴发的脑水肿引起脑组织受压、软化 和坏死。血肿的演变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 期,各期时间长短与血肿大小和年令

14、有关。,脑出血,CT表现: 急性期血肿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肾形、类 圆形高密度灶,灶周水肿带宽窄不一,有占位效应 等。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积血。 吸收期始于第37天,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 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典型征象为“融冰 征”,小血肿可完全吸收。囊变期始于二个月以后 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囊腔,伴有不同 程度的脑萎缩 和 占位负效应。 出血量(ml)=长(cm)宽(cm)厚(cm)/6(多田氏法),左颞枕交接区血肿,脑干血肿,脑梗塞,为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其原 因有:脑血栓形成(继发于脑动脉硬化、动脉瘤、 血管畸形、炎性或非炎性脉管炎等),脑栓塞 (血栓、空气、

15、脂肪栓塞),低血压和凝血状态。 病理上分缺血性、出血性和腔隙性脑梗塞。 CT表现: (1)缺血性脑梗塞:上为低密度灶,其 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呈扇形, 基底贴近颅骨内板。增强扫描可见脑回状强化, 12月后形成低密度囊腔。,左额顶叶梗塞,脑梗塞增强后脑回强化,脑梗塞,(2)出血性脑梗塞:常发生在缺血性梗塞之 后3天1周,上为在片状低密度梗塞灶内见 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很明 显。 (3)腔隙性脑梗塞:系深部髓质小血管闭塞 所致。低密度缺血灶1015mm大小,好发于基底 节、丘脑、小脑和脑干,中老年人常见。,出血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

16、之,是蛛网膜下 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多呈囊状,大小不一。 CT表现: 型无血栓性动脉瘤(平扫呈圆形高密度区,均一性强化; 型部分血栓性动脉瘤(平扫呈中心或偏心性高密度区, 中心和瘤壁强化,其间血栓无强化,呈“靶征”) 型完全血栓性动脉瘤(平扫呈等密度灶,可有弧形或 斑点状强化,瘤壁环形强化)。 动脉瘤破裂时CT上多数不能显示瘤体,但可 见并发的SAH、脑血肿、脑水肿和脑梗塞等改变。,鞍上池动脉瘤,CTA,脑血管畸形,系胚胎期脑血管的发育异常,分为动静脉畸 形、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大脑大静脉瘤和 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中以动静脉畸形最常见;好 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脉、畸形 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CT表现: CT显示为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可有钙化,并 呈斑点或弧线形钙化,水肿和占位效应缺乏。可 合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