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高教基础模块[上册]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913154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高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高教基础模块[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职高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高教基础模块[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职高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高教基础模块[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职高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高教基础模块[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职高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高教基础模块[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职高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高教基础模块[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高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高教基础模块[上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十三、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学要求】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2、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的相关联系。3、能对文中某些内容作注释,逐步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我想做个调查,大家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么?(多数同学说“是”)那么,北京大学的王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3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来改变

2、你们的这种陈旧的观点。二、教学过程:这是谢冕教授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的北京中华读书报上。后来收入永远的校园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者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所以在理解本文的抒情和议论主题时,就要先从“北大”说起了。(一)快速阅读: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给大家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来体会作者的读书的幸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2、集体合作、探究 在理解课文内

3、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由什么作用呢?来看第3段,第3段得中心句是那一句?“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作者说: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

4、,又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4)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读到这里,回忆一下刘心武的十首足矣。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选举”,结果投票者从上万首唐诗中选出10首来

5、,评选出了10首“最受欢迎唐诗”。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仅仅是因为这个活动么?不是!真正促使作者写作的动因正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美好人性和良知的呼唤,以及优秀文艺作品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名主题。 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6)文章结构:总分总(二)、写作特点:(板书) 1、 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 2、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

6、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三、总结与引申: 我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大家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的?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大家有没有看过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以及中国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的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都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四、作业:课后练习一、二十四、拿来主

7、义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2、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通读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结构内容比较熟悉,并初步思考文章思想内容。初步分析因果论证的方法。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2段是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3、4段是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第

8、二部分(5):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种的精华和糟粕。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二、分析课文1、问题:什么是“送去主义”?其具体表现是什么?2、问题:“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含义。3、总结分析三种主义,讲解先破

9、后立的因果论证方法。(重点)三、小结,提出课后思考题。1)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思考第三题。2)预习后面的课文,思考比喻论证的运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总结上一课时内容。2、听第8自然段课文朗读录音并看动画。(演示课件1)3、提问并分析比喻的用法。(演示课件2)4、分析比喻论证。5、分析第9自然段,进一步深入分析比喻论证。6、分析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7、解决课后习题。8、结束课文学习。十五、短文两篇咬文嚼字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10、。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

11、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四、引申: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

12、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五、运用: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1、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2、我树林飞鸟风六、作业布置: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2、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3、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掌握运

13、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邓拓毕生挥笔,热情讴歌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光辉胜利,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斗争。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杂文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三、教学新课: 1、理解原文出处: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文章反弹琵琶,令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的思路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