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912749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课文简析:黄山奇松介绍了黄山姿态各异的松树,尤其是三大名松。黄果树瀑布体会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各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与美妙。莫高窟重点也应放在作者的表达上,就如课后作业第四题一样,要求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习作五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设计一条公益用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电视、广播中去发现公益用语,然后再设计。教学内容:1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2读课文扫除障碍,完成性测试。重难点:1了解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2初读课文,读

2、准字音,读通句子,扫清障碍。3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读通句子,质疑问难。3读课文扫除障碍,完成性测试。整体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读懂课文。能较流利的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安排课时:13课时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字形,默写生字。16 黄山奇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3.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

3、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搜集黄山图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 书:黄山)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

4、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2自读课文3读后检测交流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看“四绝”图。“奇松”松树在悬崖上争奇;“怪石”怪石在山峰上矗立;“云海”云海在峰壑中弥漫;“温泉”温泉四季常暖。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这就是黄山“四绝”。3在人们向往的“四绝”中,最钟情的是其中的奇松。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出示卡片“情有独钟”,什么意思?(特别偏爱、感情专一)读词,把带

5、有“情有独钟”的这句句子读好它。4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指名读第二句话,评议,把“处处”“潇洒”“挺秀”这几个词读好,齐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

6、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指名说) 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

7、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

8、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

9、,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学生朗读)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三棵奇松,好吗?(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

10、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引读第二节。)(三)升化情感。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教师范读第三节)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再一起读一遍,好吗?(齐读)(四)、布置作业: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

11、,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迎客松陪客松 送客松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命题人:淮安市盐河镇中心小学 洪玉春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fn x xin tn ji zu w f f bi ( )( )( )( )( ) bn k y l xun u j l m o k( )( )( ) ( )

12、 ( )二、按要求写词语。(4分)1、写出描写高兴的词:_ _ _ _2、写出描写瀑布的词:_ _ _ _三、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4分)一(幅 副)画 谈笑风(生 声) (恬 甜)静 安(祥 详 ) 惊叹不(已 己) 迫不(急 及)待 (暮 幕)色 落(坐 座)四、照样子,把下列句子写完整。(4分) 例:大海真大,一眼望不到边。1、 大街上的人多极了, _2、小溪里的水清得很,_五、按要求完成练习。(6分)1、写出描写彩塑的四字词语。(至少四个)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填在括号里 ,并仿造例句,用带点的词造句。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拔银弦;有的到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戴飘佛,漫天遨游( )( )( )(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