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727古诗两首塞下曲语文S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911252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727古诗两首塞下曲语文S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727古诗两首塞下曲语文S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727古诗两首塞下曲语文S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727古诗两首塞下曲语文S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727古诗两首塞下曲语文S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727古诗两首塞下曲语文S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727古诗两首塞下曲语文S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塞下曲教学实录 1、 激情引入,解题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大家齐背一遍。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今天在上课前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镇守边疆的大将军李广(出示)。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另一首边塞诗塞下曲,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指向课题)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师: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师:(随机课件出示)解题意,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生:读一遍。师:接下来

2、,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1、 出示诗歌,齐读课题。同学们这里有一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塞”,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一遍。怎样记住这个字?这个字还可读什么音呢? 指名答,师出示课件。se堵塞 闭塞 sai 塞外 边塞 (木塞 瓶塞) “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塞:指边界险要的地方。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2.你们了解卢纶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出示PPT)3.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114页,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生读,师巡视 停下来,谁来读读,看看谁能读准字音,读通顺? 点名读。 谁来评价,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 你觉得他字音读

3、得准吗?(后鼻音怎么样?)还有哪些是后鼻音的字呀?谁再来读一遍? 指名读。师:不错。这首诗除了后鼻音外,多音字也较多,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多音字? 点名说。(曲,将 、没)师:“没”字要注意,我们平常读mo是指淹没在水里,文中指的是“插进”。 谁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读) 这首诗除了“塞”字,还有个生字要掌握,是哪个?(棱), 棱指的是“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你能说说哪些地方有棱吗?我们诗中所说的棱是指石头的很多面。 我们刚才又学习了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将“塞”和“棱”在本子上书写两个。 师巡视 这些生字还带来了一些朋友,谁来读一下。出示PPT 生字学习了,我们再来读

4、读这首诗,看看谁能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能读出诗的节奏?点名读 嗯,谁再来读一下,读出诗的节奏美?(师评价:我听出了节奏美。) 谁能像他这样再读一遍? 这首诗我们一般都在第2个字这里停顿一下。好的,现在我们进行男女比赛读,看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先男同学先来,好,女孩子来。好的。 古诗还有很多种读法,等我们了解诗意,体会到诗的感情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3、 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过渡语:古诗读好了,想不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 那么就快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吧!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怎样的学习方法?(联系看图、工具书、上

5、下文、课下注释)(师出示)。请同学们用这几种方法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做好标注,然后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等会告诉老师,你们读懂了什么?现在开始四人小组学习! 1、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2、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都很积极地交流学习成果,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你不习这首古诗的情况,你学会了什么呢?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意思:你从哪里知道是在昏暗的树林里呢?哪个字? 正因为看不清楚,才让人觉得草惊动是一只猛虎。谁再接着来说,你读懂了什么? 你是怎么弄懂这句话的意思的?(联系上下文)谁再来把第2句意思说一遍。你从哪个词语知道李广将军拉弓射箭呢?(每

6、个词语的意思连起来,就就是词义相加。)谁来说说第三句是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你怎么知道平明是早上的意思呢?(课下注解)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这句话的意思。谁再来把这句话的意再说一遍。你是用什么方法 我们理解诗句的方法有很多,还有谁理解了第四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说一下?“没”这里指白羽 刚刚我们每句话的意思,谁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谁来再说一说?我们把每句诗连起来,就是这首诗的诗意,刚刚我们在学习古诗中运用了联系上下 诗意弄明白了,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古诗吧!4、 讲故事,内化积累,悟诗情。 每句诗就是一幅画面,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就一会出现一幅幅画面,把话面连起来就是一

7、个故事,请大家大胆发挥想象,想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又如何呢?可以先和同学两人先说说,呆会我请同学来说一说。1.生讲故事。 谁来说一说? 2.师讲故事,学生说相应诗句。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背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1、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李广带着土兵昏暗的树林中射猎,在阴森森的树林里,草突然被风吹动,呼呼作响,真让人感到害怕紧张。2、当人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早已失魂落魄,将军却连忙拿出弓箭, 早已拉开弓,搭好箭,运足了气力,嗖的一声,射出了白箭。将军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3、第二天,天刚亮,将军派士兵去昨天射

8、虎的地方寻找那只白箭,4、大家发现,李广将军射中的不是一只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将军老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怎么也拔不出来。3.你想对飞将军说什么?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勇敢机智 武艺高强 神勇无比 力大无穷 师:这首故事给我们刻画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将军形象。 你们能通过朗读,让人感觉到夜色中的紧张,将军拉弓的镇定自若,士兵对将军的无比敬佩与赞叹之情吗?(能) 4.齐读塞下曲。 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听了你们的背诵,我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

9、形象。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再读一遍。(12组,34组读) 齐读塞下曲。五、引导发现,尝试创作。 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还有第3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请同学们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塞下曲,作为课下的作业。 六、板书:塞下曲夜晚打猎林暗惊引弓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平明寻猎白羽没石棱威武将军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诗的含义及作者。(课件出示)生:读。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师:这次读的要求就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谁还来读?生:3-4名读。师:古诗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边

10、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同桌之间交流,也可以做出标记。生:读并思考。师:好,我们来集体交流一下,谁来谈谈!生:我知道了夜里树林里光线很暗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是从“林暗”一词了解到的。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好孩子,你抓住了“林暗”这个字眼来学习古诗的!谁能像他这样学习!生:我知道了李广的箭射到了石头里师:说说看,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没入石棱里”知道的。师:“没”就是射入的含义,“石棱”就是石头的边角。你理解的很到位。你能读一读吗?生:读古诗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想画面)师:在昏暗的光线下,发生了什么事?结合诗句来理解,谁来说说?生:李广听到了风吹动草的声音,于是就拉弓射去。师:说

11、的多好呀!说说你是从哪里理解到的?生:“草惊风”就是风把树林里的草吹动起来了,“将军夜引弓”就是李广将军在夜里拉弓射去。师:把你理解到的通过读的形式给大家展示出来吧!生:读诗的前2句。(多找学生读,体会诗所描写的意境)师:接着说生:我知道了“平明”就是第二天早上,“白羽”就是射出去的箭。师:快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通过预习指导的,古代的箭柄上插着白色的羽毛,所以叫“白羽”,“平明”是根据古诗的叙述理解到的。师:结合预习和联系上下句的理解了解到古诗的含义,这是多么好的学习方法呀!师:古诗的含义基本理解了,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写的古诗情景。生:默读。三、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思想

12、感情: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生:2-3名学生读。师: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生:讲故事。师:请同学们走进这首古诗,大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生:大声读古诗。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古诗。师:诗中的李光将军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结合相关的诗句进行说明。生:小组交流。师:谁来说说!生:李光将军很勇敢!师:从哪句看出来的?生:“将军夜引弓”,黑夜里将军还能不怕风吹草动,毫不犹豫的射箭,真是勇敢。师:(板书:勇敢)还有别的见解吗?生:李光将军力气很大。因为石头很硬,将军却能把箭射到了石头里,力气多大呀!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板书:力大无比)同学们理解的非常透彻,这次请把李光将军的高大形象通过读的形式表达出来!生:齐读。四、拓展训练:这个小故事取材于哪部著作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读出来。有兴趣借助古诗的内容学习文言文所讲述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