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张衡语文S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910221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张衡语文S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张衡语文S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张衡语文S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张衡语文S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张衡语文S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张衡语文S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张衡语文S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要求1.了解地动仪的发明过程,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不断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2.引导学生找出说明张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的内容。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张衡东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张衡。段导读:本段概括介绍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那时候,经常发生地震。每发生一次地震,都会影响到很多地区。不仅城墙、房屋大量倒塌(t),还会死伤许多人畜。 说明地震造成的危害大。“大量”“许多”两个

2、词语说明了什么?当时,人们把地震看做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得罪了上天的结果。张衡却不这么看。 说明了张衡相信科学,不迷信上天。这两句话通过人们和张衡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他认真记录(l)、研究地震现象,经过细心考察和分析,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说明张衡是经过长时间大量而又复杂的工作,才发明出地动仪的。这句话通过“记录”“研究”“考察”“分析”一系列动词,说明张衡是怎样研究出地动仪来的?段导读:本段写张衡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了地动仪的。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地动仪用铜(tn)铸(zh)成,形状像大酒坛(tn)。顶上有凸(t)起的盖。四周铸有八条龙,龙头对准八个方

3、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着八只铜铸的蛤蟆(h ma),仰着头,张着嘴,对准上面的龙嘴。三个“铸”说明了什么? 说明地动仪工艺的复杂和造型的美观。要是哪个地区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就会张开嘴巴,吐出铜球。铜球当啷(dn ln)一声,正好落在蛤蟆的嘴里。人们听了,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张开”“吐出”“落”一系列动词说明了什么? 将地动仪的工作过程惟妙惟肖地展露在我们面前,说明了地动仪的准确性强。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地动仪的构造和用途。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那个龙嘴突然张开,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说明京城西部发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

4、京城洛(lu)阳的人们没有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pin)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造谣生事。段导读:本段写人们认为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过了两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tn)报告,说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ln)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还发生了山崩(bn)。大伙儿这才信服了。 要让别人信服,事实很重要,客观存在比理论要管用得多。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段导读:本段写人们相信了张衡。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介绍公元138年的一次地震,地动仪作出了准确测定和报告。来源:学科网ZXXK 不仅说明了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意义,而且照应开头“杰出的科学家”

5、。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zhu)越的贡(n)献。这一段有什么作用?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概括说明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意义。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段落。3.激发学生对张衡的敬佩之情。生字、新词投影,张衡的图片。一出示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1.(出示张衡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片中的人是谁吗?(张衡。)2.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张衡呢?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除了发明地动仪外,他还创制了精确演示天空中星星位置的浑天仪。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正确解释月食现象的人。他写的二京赋归田赋

6、等作品,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二学习课文,认识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注意读准字音、写清字形。2.解释词语。征兆:征候;先兆。议论纷纷:形容众人谈论不休,意见不一,说法众多。造谣: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消息,迷惑群众。山崩:山上大量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三再读课文,学习分段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地动仪的样子。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公元138年的一件事证实了地动仪的准确性。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张衡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四

7、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朗读第一部分。2.思考:张衡是怎样发明地动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甲:因为在东汉时期,经常发生地震,影响到很多地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学生乙:张衡不相信上天而相信科学,所以发明了地动仪。学生丙:张衡认真记录、研究地震现象,经过细心考察和分析,发明出这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3.再次朗读课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地动仪的价值和作用。2.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张衡的伟大。3.激发学生对张衡的敬佩之情。地动仪的图片。地图。一复习巩固1.出示地动仪的图片。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仪器吗?(地动仪。)2.是谁发明了地动仪呢?(张衡。)老

8、师板书课文题目。3.张衡是怎样发明地动仪的?(请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二学习第二部分,了解地动仪的构造1.地动仪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有关的语句。2.学生汇报。学生甲:地动仪是用铜铸成的,形状像大酒坛。学生乙:地动仪顶上有凸起的盖。四周铸有八条龙,龙头对准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学生丙:龙头下面,蹲着八只铜铸的蛤蟆,仰着头,张着嘴,对准上面的龙嘴。3.从地动仪的构造介绍中,你们认为这座地动仪的特点是什么?(造型奇特,做工精致。)4.地动仪是怎样测定地震方位的?5.出示句子:要是哪个地区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就会张开嘴巴,吐出铜球。铜球当啷一声,正好落在蛤

9、蟆的嘴里。人们听了,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学生甲:从这句话里,我知道了地动仪的使用方法。学生乙:地动仪是自动发生作用的,很有意思。6.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地动仪的构造。)7.作者是怎样描写地动仪的构造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先写静态再写动态。)8.再次朗读这部分。三学习文章第三部分1.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准确吗?请你自己默读第三部分。学生甲:地动仪非常准确。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测出了京城西部发生的地震。2.人们相信吗?学生甲: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测出了京城西部发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京城洛阳的人们没有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人们都说张衡的地

10、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造谣生事。老师追问:什么是“造谣”呢?学生乙:“造谣”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消息,迷惑群众。这里指人们不相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测定地震方位,认为张衡在捏造消息,迷惑群众。来源:Zxxk.Com3.自己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读出猜疑的语气。4.人们是通过什么事信服的呢?自己朗读第7自然段。学生甲:过了两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说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还发生了山崩。大伙儿这才信服了。5.老师出示地图,指出洛阳、金城、陇西的大致位置。提问:从地图上看,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甲:从地图上看,这三个地方离张衡所在地的位置非常远。学生乙:从这儿可

11、以看出,地动仪的准确性非常高,所以人们才由怀疑变成了对地动仪的信任。学生丙:我认为人们对地动仪的认可,就是对张衡的认可。张衡发明地动仪也教育了大家,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地震。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来源:学科网1.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究竟怎样评价张衡的发明呢?请你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把重要的词语标画出来。2.学生汇报。学生甲: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学生乙:张衡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卓越”的?来源:学科网学生丙:“卓越”的意思就是与众不同。学生丁:“卓越”的意思就是非同一般。学生戊:从“卓越”一词中,我体会出了张衡的发明是非同寻常的。在

12、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张衡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才发明了地动仪。在人们的怀疑中,用事实教育了人们,使大家信服。所以,张衡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五总结全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2.你敬佩张衡吗?为什么?3.老师总结全文:张衡的发明不仅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张衡还通过发明告诉人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自然现象,不要盲从。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永远值得大家学习!9张衡东汉杰出的科学家经常发生地震不相信上天认真记录研究地震现象发明地动仪地动仪(整体局部)最早的张衡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由于本文介绍的内容与同学们所处的时代距离较远,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

13、的难度,因此,老师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张衡的资料和地震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2.老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查找有关地动仪的资料和图片、与地震相关的知识,课上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辅以适当的讲解,对比国外地动仪发明的时间,使学生理解张衡的贡献和发明地动仪的重要意义。来源:学科网ZXXK1.比一比,再组词。杰(杰出)节(节约)吉(吉祥)姑(姑娘)征(征求)证(证明)记(日记)纪(纪念)坛(酒坛)会(会议)2.照样子,写词语。例:议论纷纷喜气洋洋怒气冲冲白发苍苍含情脉脉3.请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字,使每个词语完整无误。(银)装素裹(绿)树成阴万古长(青)(紫)气东来漆(黑)一团

14、灯(红)酒(绿)面(红)耳(赤)姹(紫)嫣(红)(青)山(绿)水(白)纸(黑)字(青)(黄)不接(黑)(白)分明一张衡的地动仪张衡在地震学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候风地动仪。需要提出的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地动仪,并不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而是后人复原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早就毁于战火了。地动仪发明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后汉书张衡传对这件事有较详细的记载。自19世纪以来,即有人力图运用现代科技知识,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来复原张衡的这项伟大的发明。地动仪性能良好,曾预报过洛阳的一次地震,据当时记载:“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甚至可以测到发生在数千里之外而在洛阳并无人有震感的地震。这台仪器不仅博得当时人的叹服,就是今天的科学家也无不赞叹。世界上地震频繁,但真正能用仪器来测定地震,在国外是19世纪以后的事。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的地震仪之祖。虽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超越了世界科技的发展1700年之久。二地震简介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震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震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约发生地震550万次。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