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启示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909926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9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实验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启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1 4年 1 0月 V o 1 3 2 N o 2 0 中学 物理 实验认 知 活动中的元认 知理论 对 物 理 实验 教 学 的启 示 梁 蓉 (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2 1 5 1 0 1 ) 2 0世纪 7 0年代初, 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首先提出了元 认知概念, 它是指个体对 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 其核心 意义是“ 对认知过程的再认知”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 元认知研 究已成为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一个世界性前沿研究课题, 与 学生的认知活动密不可分 同样 , 元认知理论也给初中物理教 学带来了启示, 尤其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元认知理论在实践 上对开发学生智力

2、, 特别是解决“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等问题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为: 学习者能根据教师给出的 具体的实验要求, 选择适当的认知策略, 监控认知活动过程, 不 断取得信息并反馈信息, 评价每种认知策略的有效性, 坚持或 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做到及时调节 自己的认知过程 为此 , 笔者根据实验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理论的启示, 对初 中 物理实验教学做了必要的改进,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在此 与大家共勉 1 预留思考时间, 调节认知加工缺陷 在学生本身的认知活动中, 可以接受的能量不可能是无限 的, 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认知活动障碍, 即: 无论是在对所学材料 的识别、 加工和处理

3、的各个阶段, 学生接受的能量都不可避免 的存在无法逾越的理论极限, 认知结构的缺陷很容易造成学生 的认知障碍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能量也受到 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结构以及认知加工 策略等的限制, 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并掌握大量的信息 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引导学生对重要的 信息进行加工, 有效利用元认知调节认知加工资源有 限的 缺陷 以“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的教学为例, 这是初中物 理学生必做实验之一, 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 难点, 因此本课以学 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旋律 “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应鼓励学生积 极、 大胆地参与, 避免包办

4、代替、 简单否定等 ”给要给学生留 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 1 )问题的提出: 请学生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远处的景物, 让学生把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 , 小组内进行交流 : 凸透镜成像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 有时成缩小的像? 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 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 2 ) 提出猜想: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 你这 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 3 ) 设计实验: 如何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使用哪 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你认为实验中还应注意什么? ( 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 把蜡烛、 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 到光具座上, 并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 逐次改

5、变蜡烛与凸 透镜的距离并记录, 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记录像距 和像的性质 ( 5 ) 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1 6 在上述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有一定困 难的, 教师都应给学生留有一定 的思考时间, 引导学生对凸透 镜成像的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运用实验加 以验证 : 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 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 缩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 当物距在 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 关? 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或实像? 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或 倒立的虚像? 在学生充分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凸透镜成像规 律口决记忆法:

6、“ 一焦分虚实, 二焦分大小 ; 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 变大; 实像异侧倒 , 物远像变小” 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将课堂上 的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 将重要信息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 结构 2 传授策略性知识, 启发学生探求物理规律 策略性知识是指用以提高效率与效果, 直接作用于主体认 知过程( 或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它可以是一条规则 , 可以是一个技巧或技能, 也可以是一个活动计划等 实验中, 策 略直接影响着实验问题解决的进程和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发 现, 具备较强元认知能力的学生在解决实验的过程 中, 可以灵 活的应用各种策略, 不断探索试验问题解决的空间, 最终达到 问题的解决 而

7、元认知能力差的学生, 则明显地不能做到及时 判断哪种策略是否有效, 不善于根据实验器材和实验 目的对实 验策略进行灵活调整 因此 , 教师应加强策略性知识的传授, 引 导学生及时地对策略进行“ 领悟”和“ 反思” , 以激活和改组实 验中所采取的策略 例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实验中, 有小组同学采用吸盘法 估测大气压: 将塑料吸盘挂钩按压在光滑水平玻璃板下面, 挤 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 测出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S ; 将装适 量细沙的小桶轻轻挂在吸盘下面的挂钩上, 用小勺轻轻向桶内 加细沙 , 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落玻璃板, 测出此时塑料吸盘、 挂 钩 、 小桶和沙 的总重力 为 G 经过多次实

8、验发 现 , 这种 实验方法 测出的数值误差较大 这时要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过程 中导致 误 差的原因 , 再 由学生思考 怎样解决 问题 经过 了教材 上用 注 射器估测大气压的实验, 学生不难想到: 由于吸盘气密性不强 的原因会导致误差, 涂凡士林, 涂水等都能解决这一问题 也有 同学提出了吸盘脱落瞬间的圆形面积会变小也会使所测大气 压的数值有偏差 为克服这个问题, 有同学对实验过程进行反 思后琢磨出在吸盘 内部涂上酱油, 这样不但气密性问题解决 了, 而且酱油具有一定的粘滞性, 颜色较深, 能使吸盘在收缩的 同时将边缘的酱油痕迹一并收缩, 拉下 的瞬问, 测出深色圆形 酱油圈的直径即为大气

9、压作用在吸盘上的圆形直径 d , 把面积 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但在操作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 粘上 酱油的吸盘被拉动时容易在光滑玻璃表面移动位置, 所以此法 虽解决了一些问题 , 但又节外生枝遇到了拉力F难以准确测 中学物理 V o 1 3 2 N o 2 0 2 0 1 4年 1 0月 实验研究 矿泉水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 学中的应 用 袁由均 ( 重庆市巴J i I 中学 物理是一门以探究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实验是激发 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有效手段 , 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 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朱时全教授的瓶瓶罐罐做实验的指导 思想把它放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能创造性设计一些物理实

10、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 操作兴趣, 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 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 种积极性, 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物理实验和探究活动 新教材中的“ 想想议议” 、 “ 想想做做”和“ 动手动脑学物 理”等栏 目中的“ 小制作、 小实验”等内容占了比较大的比重, 而这些活动内容大部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完成 使用身 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和探究活动 , 可以拉近物 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 感受 到科学和社会、 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另一方面, 由于这些物 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 , 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 种创

11、新 我们 日常生活中能用来做物理实验的物品很多 本文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 介绍用矿泉水瓶演示和探究初中物理实 验的实例 1 声学 实验 1 1 探 究声音的音调 方法 a : 在几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中盛入不同深度的水 , 将瓶 量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同学们又进行了思考 : 为什么吸 盘容易移动位置呢? 在多次实验后, 他们发现是玻璃板放置不 水平的原因导致了吸盘移动, 于是他们找来了水平仪以确保玻 璃板水平放置, 从而完成了实验 在上述过程中, 通过对实验现象 的观察、 以及实验过程 的 分析 , 激活 了学 生的认知结构 , 学生 通过一 遍遍 的改 进实验 措 施 , 获得重建新认知

12、所必需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对实验方法和 操作过程认识深刻并记忆牢固, 从而优化了解决测量大气压数 值 的实验策略 3 关 注思维过程 , 培 养学生的认知监控和调节能力 元认知能积极监控 、 调节 自身 学 习活动 的思维 过程 , 学生 的思维与自我监控同时并存 , 且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在初中物 理实验教学中, 如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适时调节能 力, 并与物理实验方法很好的结合 , 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 中 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学生在 知识形成和能力的发展中, 教师不能只关注实验结果, 而忽略 了对学生在实验过程 中的思维监控 例如在“ 探究液体压强

13、”的实验中, 笔者首先对学生强调 了必须遵守操作的规程 , 但是在组间巡视过程中, 依然发现有 实验小组在操作时动作显得“ 果断” 、 不假思索, 缺乏该有 的 “ 谨慎”迹象和“ 反省”意识而出现错误 为此 , 笔者针对“ 为什 么将压强计金属盒橡皮膜的方向进行改变后, 分别记录下在橡 皮膜朝上、 朝下 、 朝侧面的情况下 , 压强计 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 度差不相等”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 孟万平 重庆4 0 2 5 6 0 ) 口移至嘴边吹气 , 可以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产生 空气柱越短 的, 音调越高, 反之, 空气柱越长, 音调越低 方法 b : 在饮料瓶中盛人小部

14、分水 , 用手握住后 , 将饮料瓶 口移到嘴边 、 吹气, 学生会听到一种音调的声音 若一边吹气, 一 边用手挤压饮料瓶水面升高时, 学生又会听见不同音调的 声音 1 2 探 究声音能传递能量 方法: 拿一个矿泉水瓶用剪刀去掉瓶底, 然后用一块橡皮 膜封好瓶底, 让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 用手轻轻敲橡皮膜 , 能看 到蜡烛火焰来回摆动甚至熄灭 , 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2 力学实验 2 1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方法: 双手挤压塑料瓶, 可以使瓶发生不同程度的凹陷变 形, 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用手推装满水的塑料瓶使其 运动,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2 演示力的三要素 方法 : 双手挤

15、压塑料瓶 , 如果施加 的力越 大 , 瓶 子的形变程 度也就越大 , 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 的大小有关 将矿泉水瓶 装满水正放在水平桌面上 , 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沿同一方向推 可以演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的关系, 分别用大小相同的 维过程充分暴露 最后学生 自己发现, 原来是由于将压强计的 金属盒放在同一深度后 , 在转动橡皮膜朝 向的过程中, 有学生 扭曲了橡皮管 , 因此出现了 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不相等的情 况 也有些同学在把金属盒朝上朝下转动时, 没有把橡皮膜放 在同一深度 , 而是把金属盒中心放在同一深度而导致的高度差 不等 对于这些同学, 可以再提示他们思考液体压强是作用在 压强计金属盒的什么部位的, 所谓的“ 同一深度”应是金属盒 的什么部位在同一深度 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处后, 学生们针对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并在重新做实验的过程中, 每个小组都得出了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的结论 显然 , 这是学生的 自我认知监控和调节发挥 了应有 的作用 在上述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监控 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类似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遇 到 , 教师应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并及时 给予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