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906960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 一、感受移多补少。师: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撂方块,哎,我们怎样移动使三撂都同样高呢?学生: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了。师:象这样把多的匀给少的使三撂一样高,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多补少法。”(老师板书:移多补少法)师:为什么要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呢?生一:我观察到第三撂有5个方块,从第三撂移2个方块给第二撂,每撂就一样高了。生二:我数出一共有9个方块,因为要分成三撂,所以我用9除以3求出每一撂是3个方块。【评析】:这个教学片段是整节课的开始,前后时间总共不到5分钟,但教师用移方块这一设计,向学生们渗透了一种教学思

2、想:移多补少。目的是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教学思想,同时唤起对平均数的初步认识,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好铺垫。二、平均数的产生。1.提出问题:师:(出示情景图)红队和蓝队正在进行冠军争夺赛,两队打得难分高下,蓝队教练根据赛场情况决定增强得分能力,场外只有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教练要根据他们在分组赛中得分情况选一人上场。(出示得分情况统计表)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师:看,这是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看着这个统计表,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问:斜线是什么意思?师:你们怎么认为?学生一:我认为斜线指的是这位同学在这一场得了零分。学生二(反驳):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是得

3、0分,就该直接写上0分。所以我认为斜线是表示这一场他没有上场。师:你们同意哪一种说法?学生齐答:第二个学生。师: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选几号队员,并找出理由。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会讨论问题,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同组同学一起交流,并且还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这真好。那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代表一:我们组的同学选8号运动员,因为8号运动员的总得分高。师:哦,8号总分高,选他!代表二:我们认为不能根据总分来决定派谁上场。因为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而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师:是呀,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怎么比?这位同学真是独具慧眼,说得在理。那怎么

4、办?代表三:我们认为应该用两位运动员的总得分来除以上场的次数。就是用7号运动员的总得分3,用号运动员的总得分4。师问: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方法?谁听清楚了?还有其他的比法了吗?那大家认同哪种方法?(抽两生交流)师: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好方法。3.独立求平均得分。师: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下该选7号还是8号,好吗?抽一生到黑板试做。(生列出分步算式)师继续提问:你会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4.总结: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他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出每个运动员的总得分,再来求平均得分。师:回答得真完整。5.揭示课题:师:(指着8号球员的平均得分10)问: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生

5、:10分不是8号运动员第一场,也不是第二场的得分。10分是8号运动员的平均得分。师:对,10就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评析】:在本环节教学中我注意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要比较两名队员的实力,我们要用数据说话,哪个数据可以代表队员的实力呢?引领学生从关注个体的数据到关注总数再到关注平均数,学生完成了对一个新的数据代表的认识。由此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认识了平均数。三、进一步认识平均数。1.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校的同学们平均每人大约可以背诵80首古诗。.四年六班的同学们平均身高是136厘米。3.分析得真清楚,咱们再来看看小明

6、、小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小明:我们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小强:我们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7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4.小马在搬运粮食时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咱们一起去看看。小马的身高是140厘米,这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你认为小马会遇到危险吗?通过举例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离我们这么近,它存在于课堂上、大街上、家里甚至在故事中,这一环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二是提供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对平均数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

7、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四、自主练习:1.师:我还调查了今年五一期间到青龙山旅游区旅游的人数呢。(出示统计表)五一期间青龙山旅游区售票情况统计表日期5月1日5月2日5月3日5月4日5月5日张数9501050780600450师:张华估计平均每天销售门票1100张,李芳估计平均每天售出门票400张,你同意谁的意见?请说明理由。(刚开始时学生们面面相觑。此时我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而我呢,深入他们其中,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学生一:我认为他两人谁说得都不对。因为这五天最多的一天才卖出1050张,而张华却估计平均每天销售门票1100张,根本不可能。李芳估计平均每天售出门票400张,最少的

8、一天也卖出了450张,也不可能。学生二:平均数不可能比第二天的1050大,也不可能比第五天的450少。学生三:老师我认为平均数必须在1050和450之间。【评析】:设计本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必须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课前我一直以为这一环节学生不会分析、归纳,学生的精彩表现使我如释重负。真是低估了学生们的能力!2.师:同学们,你们羡慕法官吗?法官那公正执法、威武果断的形象真让人佩服。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法官。大地公司招工时承诺,每位员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第一个月领工资时只领到了600元,于是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小法官们:这位员工能赢吗?【评析】:这一练习设

9、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平均数的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借助数学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收获了成功与信心。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评析】:当教师讲授完新课后,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教后反思】:平均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到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课前学生对平均数

10、的认识,起点都不是零。于是在设计时我们注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兴趣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要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小小的课堂,而是让学生处在生活的大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

11、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 我利用找生活中的平均数例子、“我校的同学们平均每人大约可以背诵80首古诗”等具体事例来认识平均数;通过“小马过河”、“我是小法官”等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来加深学生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巧设疑问,增强课堂交流有效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真正启动。因此,课堂上应充分重视质疑。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处,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如“是呀,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怎么比?这位同学真是独具慧眼,说得在理。那怎么办?”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所以下面的交流就更积极了。总体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充满热情地参加每一项活动,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