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新人教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905975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新人教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阿长与山海经 走进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 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 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 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 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做旧事重提,编集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 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这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所处

2、时代的社会风貌。 生词梳理 骇(hi) 掳(l) 震悚(sng) 疮疤(chung) 惶急( hung ) 诘问(ji) 霹雳(p) 画舫(fng) 惧惮(dn) 辟头( p ) 和蔼 规矩 菩萨 渴慕 孤孀 烦琐(繁琐) 保姆 絮说 生词梳理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粗拙:粗糙低劣,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初识课文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与阿长有关的哪几件事?作者对每件事的反应又如何? 答:(1)常喜欢切切察察 ,传播家庭风波 最讨厌 (2)限制我的行动,睡觉摆成“大”字

3、实在无法可想 (3)元旦开头吃福橘 不耐烦,磨难 (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繁琐之至,非常麻烦 (5)讲长毛的故事 特别的敬意 (6)谋害我的隐鼠 敬意淡薄 (7)为我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 初识课文 2.根据这些事件,划分文章结构? 答:第一部分(12):介绍长妈妈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熟读课文 仔细复读课文,并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作者不知道阿长姓什么,只记得阿长这个名字不是她

4、自己的,作者对她的称 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答:称呼有长妈妈,阿妈,阿长,称呼长妈妈是客气的说法,阿妈比较亲切, 称呼阿长是因为她谋害了自己的隐鼠。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变 化。 熟读课文 2.文章主要写有关阿长的故事,为什么题目不叫“阿长的故事”或“阿长琐忆”,通过 回忆,抒发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感情? 答:因为阿长为我买来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本文题目交代重要人物 及事件。作者怀念感激阿长。 熟读课文 3.概括文章围绕阿长写的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答:(1)“谋杀”我的隐鼠 (略写) (2)“切切察察”的毛病 (略写) (3)摆成“大”字的睡相 (略写) (4)令人厌烦的种种

5、规矩 (较详) (5)“长毛”的往事 (较详) (6)给我买心仪已久的山海经(详写) 拓展应用 1.分析人物形象: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1.善良、朴实、真诚、有爱心、民间文化的载体 2.不拘小节、粗俗、烦琐、愚昧、迷信 2.写作方法归纳升华 刻画人物的方法: 1.描写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对比、映衬法: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 的热情和关心;先抑后扬。 3.详略得当。 1.分析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 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

6、己的鼻尖。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 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拓展应用 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手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 作者的态度 常喜欢切切察察 ,传播家庭风波 最讨厌 限制我的行动,睡觉摆成“大”字 实在无法可想 抑 元旦开头吃福橘 不耐烦,磨难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繁琐之至,非常麻烦 讲长毛的故事 特别的敬意 谋害我的隐鼠 敬意淡薄 扬 为我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 知识链接 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

7、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 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 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 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 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 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知识点解析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 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 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

8、使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 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知识点1:欲扬先抑 知识点解析 【用法】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 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 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 的感情。 知识点1:欲扬先抑 知识点解析 【例】阿长与中,第312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 作用? 【讲评】全文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但在文章前半部分却不 惜笔墨写阿长的粗俗

9、、愚昧迷信,表达自己的讨厌,这样欲扬先抑,使后文 阿长为“我”寻购山海经。更显得难得,更能震撼“我”的心灵。 【参考答案】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我”对讨厌她背地里说人 长短,反感她的睡姿,不满她对“我”的管束,再写她懂得的繁多礼节也让 “我”不耐烦,这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 【讲评】“欲扬先抑”常见的答题模式: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 的感情,后写的感情,为突出下文的感情做铺垫,使文章更丰富, 情感更真挚更强烈,吸引读者。第一问:也可以把它比做“鬼”、“老鼠屎 ”、“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筷子总绕道而逃”“一见便皱眉”等,答 对一点即可。第二问:以上四点中答

10、到一点,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解析 【小练习】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小练习】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一是嫌冬菇的样子“丑”,二是不喜欢吃。 第二问:采用欲扬先抑手法,与下文形成对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 兴趣;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作铺垫;为刻画善良聪明的母亲 形象。 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解析 概括典型事例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如课文围绕阿长写了七件事情, 重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 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11、,请依次概括;用填空的形式概括文章 的某部分内容等。 答题技法:1.提取法:直接提取文中的语句作为答案。 2.改写法:对文中的语句加以提炼,概括改写。 3.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 知识点2:典型事例 知识点解析 【例】阿长与中第19段花大量笔墨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及 他家的藏书,是否离题? 【讲评】判断某个材料内容是否离题,首先要明确该内容是什么,其次要 明白全文的主旨是什么,再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要明确所有的材料都是 为中心服务的,紧扣中心或者突出中心就不是离题。一般这类试题判断是 不离题的。答题模式是:不离题,因为材料反映了什么+主旨是什么+联系 是什么,所以不属于离题

12、。 知识点解析 【例】阿长与中第19段花大量笔墨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及 他家的藏书,是否离题? 【参考答案】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 引起的,详写这段交往及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原 因,并且说明了无法从远房的叔祖那里得到书,为下文阿长体谅“我”的心 思,设法买到山海经作铺垫,为作者产生“新的敬意”打下感情基础。 【小练习】这篇选文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的? 【讲评】概括典型事件,首先要确定哪个故事是典型事件,可以从篇幅上来 确定。然后再概括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模式进行概括。典型事件一定是 要为突出中心服务的。 知识点解析 【参考答案】

13、(1)母亲用手抓粪肥、抢肥来悉心“喂养”庄稼。(2)虔诚 信奉庄稼里的神灵,田间劳动不说话、不骂人。(3)虔诚修炼内心,用蔬 菜教育孩子尊长、忠信、与人为善。 中考在线 【例】满井游记中第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考点:欲扬先抑 【讲评】这篇文章作者要突出的是长期不得外出之后,出游满井的欣喜,体现 “游”带来的快乐,从而赞美满井早春的美丽景色。开篇却先描写余寒景象, 此为抑。 【参考答案】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 闷之情;(1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 中考在线 【实战演练】(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评】欲扬先抑的好处:首先,引起读者兴趣;其次,使文章情节曲折动 人。最后,如果在最后出现扬的话,那可以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参考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 冷雨驱散在;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2分)。欲扬先抑,突出下 文的“一日的春光”(1分) 中考在线 【例】文章写作思路清晰,请说说文章写了“我”和外婆之间的哪三件事。 考点:典型事例 【讲评】记叙文中围绕中心往往会记叙几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