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反思模板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8902363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反思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反思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反思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反思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反思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反思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反思模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荷塘月色执教者 张宁课时第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

2、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我们任教两个班的整体情况如下,入学时大部分的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男生尤为突出。学生良莠不

3、齐,差距比较悬殊,与其他平行的班级相比,我所教班级中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却很少,平均分也不尽如人意。 学生平时的作业和课堂上的表现,我认为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有一部分学生基础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其中男生居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成了他们的绊脚石,这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这些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学得比较浮躁、不扎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还不够充分。 (二)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这种能力有它的依赖基础,而这种基础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世界上不存在空中楼阁,要发展这种能力首先要解决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班级内的学习氛围不

4、够浓厚,缺少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这个问题也是困扰我们学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比如说作业的书写、作题格式、作题的好的习惯、上课听课的情况、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揣摩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艺术语言,体会本文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文章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

5、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理解其“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学习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 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

6、的妙处。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是探讨式的教学。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大胆摒弃了以往对文本处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知识领悟力也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

7、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

8、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一下,我们所学习过的关于月亮的诗文: 那么关于荷花的诗文呢: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

9、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欣赏图片: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月下荷塘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10、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引导学生复习旧有的知识,学习由此及彼,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 5分钟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

11、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这篇课文的朗读。 1、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

12、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让学生从课题、作者等进行多角度质疑,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5分钟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 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下散步的经历 作者的行踪如何? 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 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 心不宁静-独处求静-无所有-惦念江南。 本文写了作者的

13、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 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那么,作者找到宁静了么? 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几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对象是荷塘月色。 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五段写荷塘四周。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 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

14、考虑问题。 熟读课文,标记重点词语,思考问题,理解文章大意。 听读:让学生在配乐范读中接受语感的熏陶,引起情感的共鸣。品读:让学生初步品味全诗的情感,逐步明确意象的内涵和诗人的态度。12分钟 四、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缘起:(不宁静) 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求宁静) 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得宁静) 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失宁静) 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以及预习的情况,整理课文的情节发展过程,划分文章层次。 交流:学生自学后,相互传递信息。 教师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并抓住最佳契机,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个别点拨,再在众多的反馈信息中,提取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做集体指导,以突破重难点。 5分钟 五、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