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三个)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8902332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三个)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三个)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三个)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三个)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三个)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三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三个)(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安徽省高中地理“区域及选修”课程教学研讨会日程安排表时 间地 点内 容主持人/授课人3月17日下午宾馆大堂报到3月18日7:00宾馆餐厅早餐7:20宾馆停车场乘车赴合肥六中北校区8:058:45合肥六中北校区体育馆现场教学:西北地区张 民8:559:35现场教学:干旱、寒潮的成因与防治周淮锋9:4510:25现场教学:干旱区农业环境问题杨春芳10:3511:05基于三堂课的教学反思授课教师11:0511:40三节课的整体设计与评析王海虹11:4012:00合肥六中北校区停车场乘车返回宾馆12:30宾馆餐厅中餐13:3013:40宾馆停车场乘车赴合肥六中北校区14:3016:00合肥六

2、中北校区体育馆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和对策王 勇16:0016:30区域及选修课程教学意见吴儒敏16:30合肥六中北校区停车场乘车返回宾馆18:00宾馆餐厅晚餐23:00前宾馆大堂离会注意:请各位老师按时参加研讨会,进入会场请关闭手机或将其设为震动状态,不要在会场内吸烟。致谢:感谢合肥六中给予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西北地区 区域地理一轮复习初探一、基本说明1、教学设计者的基本信息姓名通讯地址及邮编E-mail张民合肥市长江路397号合肥六中三孝口校区 230001H2、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高二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教版 4、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以西北干旱地区为例学习认

3、识区域的一般方法。从区域的地理位置入手,了解区域各自然要素的基本特征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联,进而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内容分析:重点围绕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各自然要素的干旱特征以及干旱的环境对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区域分析归纳出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3、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学习必修一、二、三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分析研究具体区域的具体问题,学会分析区域的基本方法,并由此认识更多的区域。4、设计思路:由具体区域入手,围绕干旱的环境特征,突出分析区域的基本方法,彰显时代特色。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

4、设计意图导入:西北干旱区景观图片提出问题轮流回答学生对区域特征的自由描述(在学习区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之前)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框图讲解了解回顾回顾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西北地区的边界、范围、位置展示图片引导回答回答分析学习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认识区域的位置、范围引入选定的西北干旱地区展示选定区域的边界和范围认识选定区域围绕主题选定西北干旱区域西北干旱地区干旱的原因分析,迁移到分析干湿状况的一般规律从地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三方面呈现图片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得出结论由具体区域具体问题分析推广到其它地区一般的规律方法应用干旱环境特征(气候)归纳描述气候特征的基本要素呈现相关地理素材,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说

5、明原因学习干旱环境气候要素特征,利用地图定性和定量地描述气候特征干旱环境特征(水文)呈现相关地理素材,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说明原因学习干旱环境水文要素特征干旱环境特征(地貌、生物、土壤)呈现相关地理素材,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说明原因学习干旱环境地貌、生物、土壤干旱环境自然地理的总体特征呈现导入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自由讨论,学生代表发言通过课堂学习,能力提升,从零散无规律的表达到完整有序地描述区域总体特征干旱地区的人类活动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个别发言由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入思考提出干旱区开发问题情感触动,产生危机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四、板书设计西北地区位置范围干旱、寒潮的成因与防治 以新疆番茄生产为例一、基本说明1、教学设计者的基本信息姓 名通讯地址及邮编E-mail周淮锋合肥市寿春路252号合肥六中百花井校区 2、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高三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教版 4、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成因。2、考试说明: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之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材分析了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及气象灾害多发区的成因分析,进而可以得出相关的防治措施。本节课的

7、切入点就以新疆番茄的生产为例来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4、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在一轮复习之后,已经具备了必修三本书的相关知识储备,对于气象灾害形成原因的相关原理性知识已初步掌握。学习气象灾害这部分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和运用必修的相关原理和知识来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5、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总结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思维,将地理思想融入到实际的生活

8、之中,为以后的社会生产、生活建设服务。6、教学重点:干旱的成因与防治。7、教学难点:干旱的成因分析。8、教学方法:启发式、师生互动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导入新课呈现番茄酱及其原料带有新疆特色的番茄(近景及远景图片)看图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进新 课材料呈现:文字材料全球番茄种植和加工的三大中心。给出种植面积减产的图片阅读材料产生反差,延伸问题。设问:新疆番茄种植的区位优势何在?可能存在什么问题使其种植面积减少?多媒体展示材料: 看图提取信息得出结论:气候、地形、 土壤、水源。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区位优势。转折:给出石

9、河子近年种植面积缩减柱状图及新闻报道,引出干旱。提问:为什么会干旱?阅读柱状图及新闻报道对比形成极大的反差,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呈现石河子气温、降水的相关材料:读图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小结:干旱,降水总量少;降水变率大;气温偏高蒸发大;径流量小,水资源短缺;番茄生长期需水量大矛盾。分析并总结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小结承转: 以上是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害,除干旱之外还有哪些气象灾害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聆听 举一反三案例总结呈现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开发图及石河子气候资料图:提出问题:(1) 描述玛纳斯河石河子段的水文特征。(2) 指出制

10、约当地番茄种植的气象灾害并分析成因。(3)尝试提出合理的气象灾害防治措施。思考分析当堂完成问题评价 拓展延伸四、板书设计 干旱、寒潮的成因与防治 区位优势 气象灾害 应对措施 气候 地形土壤 水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社会措施干旱 寒潮成因 成因 附材料:材料一:新疆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河谷地区、欧洲地中海地区并称全球番茄种植和加工的三大中心,目前新疆番茄的种植面积已接近120万亩。番茄制品是国际市场上的大宗商品,新疆番茄制品的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25左右,新疆番茄制品总产量中的90以上用于出口销售。材料二:新疆资料图 材料三:霜期:从头一年秋季出现初霜(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

11、(冬末春初最后一次出现的霜)这一段时期称为霜期。冬季气温对农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霜期长短上。新疆石河子的初霜日为10月1号前后;终霜日为4月10号前后。材料四:玛纳斯河流域开发是我国军垦成功的典范。一代代转业军官、支边青年和各族人民扎根边疆,使玛纳斯河流域成为了我国天然彩色棉花和优质番茄生产基地。结合流域开发示意图与石河子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玛纳斯河流域开发示意图(1)描述玛纳斯河石河子段的水文特征。(2)指出制约当地番茄种植的气象灾害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尝试提出合理的气象灾害防治措施。干旱区农业环境问题 以新疆番茄生产为例一、基本说明1、教学设计者的基本信息姓名通讯地址及邮编E-ma

12、il杨春芳合肥市寿春路252号合肥六中百花井校区 2、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高三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教版 4、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显性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环境保护课程本身是一种宣传教育的手段。以下是本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2、学情分析有关环境话题,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可说出一些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对策,并且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经历多年的学习特别是高中地理学习后,有一定的环境问题理论基础,但尚未形成全面的环境观。环境保护教材正合当下社会热点,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环境观并指导自身有益行为。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总结生态保护的措施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结合区域实例,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提出合理化建议。情感态度价值观:强化学生环境责任意识和行为,环境道德观得到提升,实现了知行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