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96413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4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案(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 内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医院 (通知)院201236号关于调整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的通知各科、部、中心:现将2012年度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人员名单公布如下,请各位委员积极履行职责,定期参加会议,指导医院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主 任 委 员:张朝阳副主任委员:董少良 邹佩珍 罗金光委员:胡团敏 张诚华 郑季南 卢昆林 李小毅潘兴南 陈汉民 张江灵 吴耀建 吴琦琦周剑虹 洪原城 刘甲兴 吴志云 凌月明杨昌云 全金生 刘承军秘 书:刘树兰 (此页无正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医院二一二年四月五日主题词:调整 医院感染管理 委员会抄送:院首长,各科、处、中心 (共印 份)承办单位:感控科

2、 联系人:罗金光 电话:569540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2、研究并确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3、研究并确定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4、研究并制定本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5、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6、严格抗生素使用管理规定,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引起耐药菌株增

3、多,致病菌群失调等情况,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7、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预防控制措施1.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2.合理安排病人,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必要是转往定点医院。3.医务人员上班时,应规范着装,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4.病房环境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日清扫二次,遇有污染随时消毒,空调过滤

4、网使用期间每周清洗消毒一次;5.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至少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非感染性与感染性布类应分别放置,封闭运送,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6.血压计袖带应每周清洗,特殊污染随时清洁消毒,听诊器保持清洁,接触传染病人后及时消毒。7.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止血带等用后应清洗、消毒备用,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器,雾化器面罩、管道,呼吸机管道,早产儿暖箱等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使用无菌蒸溜水。8.止血带、氧气湿化瓶等需消毒洗消毒的物品和器械一律归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消毒。9.使用中的紫外灯管,每周用95%

5、酒精清洁一次,照射强度低于70uw/cm2须更换;10.病床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一桌一巾,用后清洗、消毒备用;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床单位必须做好终末消毒。11.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12.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13.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用化学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高压消毒,医护人员出入总务设备科必须穿隔离衣、帽、鞋,每出入病室一次消毒一次。14.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处理后排入下水道。15.科、治疗室、病房、厕所、开水间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抹

6、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16.生活垃圾与医用垃圾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应放入黄色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统一回收,封闭运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17.各临床科室合理用药,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医生应该正确使用抗生素。18.对消毒灭菌及一次使无菌物品进行严格管理,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完美整理传染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及程序一、医务人员工作时穿戴整齐,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下班后或就餐及开会、进图书馆时不应穿工作服。外出应换工作服、鞋。二、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三、做

7、好病人的卫生宣教,积极宣传院内规章制度和消毒隔离知识。四、病房内污染区、半污染区、相对清洁区应分区明确。五、严格执行各病种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在诊查不同病种的病人间应严格洗手与手消毒;教育病人食品、物品不混放,不互串病房;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先消毒、后清洗,然后根据要求再消毒或灭菌;病人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六、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应常规消毒。七、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须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所有垃圾视为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密闭送至垃圾暂存点。八、严格陪住探视制度。九、当医院出现医源性感染病例时,经治医生应该及时向本科室。十、医院感染监督控制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

8、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十一、科室医院感染监督控制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护士仔细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病例感染加重。十二、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十三、如出现特殊的医源性感染病例时,必须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便于及时控制。 完美整理传染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一、医务人员工作时穿戴整齐,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下班后或就餐及开会、进图书馆时不应穿工作服。外出应换工作服、鞋。二、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三

9、、做好病人的卫生宣教,积极宣传院内规章制度和消毒隔离知识。四、病房内污染区、半污染区、相对清洁区应分区明确。五、严格执行各病种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在诊查不同病种的病人间应严格洗手与手消毒;教育病人食品、物品不混放,不互串病房;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先消毒、后清洗,然后根据要求再消毒或灭菌;病人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六、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应常规消毒。七、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须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所有垃圾视为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密闭送至垃圾暂存点。八、严格陪住探视制度。传染病的分区收治规定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病人的收治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的收治行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

10、蔓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传染科实际,制定本规定。一、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门诊日志、转诊负责制度、首诊报告及首诊负责制。二、对于疑似甲类或乙类传染病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患者,收住留观病房内进行医学观察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留观病房设在隔离病房1-2床,一旦确诊,立即转入相应的隔离病房进行严密隔离治疗。三、对于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种和传播途径分区收治,按急、重、危患者优先收治。传染科隔离病房分区收治情况:呼吸道隔离病房5-6床、7-8床,肠道隔离病房3-4床,肝炎病房22-47床,虫媒传染病48-49床。1

11、、按不同传染病种进行隔离治疗。对于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霍乱患者应收住在肠道隔离病房进行隔离治疗;鼠疫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和鼠蚤叮咬传播,以肺鼠疫最为常见。鼠疫患者应当单间隔离治疗,肺鼠疫应收住在呼吸道隔离病房进行隔离治疗。对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根据病种收采取必要的隔离治疗和控制传播的措施。相同病种的传染病可集中收治在同一间病房,不同病种的传染病,应独立单间分开收治,禁止不同病种混合收治在同一间病房内。对于传染性肝炎患者收治在肝炎病房,并严格按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不同肝炎病种进行独立病房隔离收治。2、按传染病的

12、传播途径进行隔离治疗。肠道传染病收治在肠道隔离病房内进行隔离治疗;呼吸道传染病收治在呼吸道隔离病房内进行隔离治疗;传染性肝炎患者收治在肝炎病房内进行隔离治疗;虫媒传染病收治在设有切断传播途径防护措施的病房内隔离治疗。四、设置隔离标识,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黄色为空气传播,粉色为飞沫传播,蓝色为接触传播,红色为血液及体液传播,棕色为消化道传播。对传染病或严重感染的病人在病房、床头、病历均设有相应的隔离标识,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五、如遇传染病疫情暴发,现有传染病集中收治无法满足需要时,由医院医务处根据实际需要临时指定收治机构。六、在传染病病人分诊、转诊或者转运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以及消毒、隔离

13、、防护等规定,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标准预防原则1标准预防的概念1.1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上述物质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1.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由病人传播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由医务人员传播至病人。2、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2.1接触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病病:如痢疾、甲肝、轮状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感染、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2.2空气隔离:预防因空气(微粒核或漂浮的尘埃)而传播的疾病:如水痘、麻疹、

14、肺结核等。2.3微粒隔离(飞沫隔离):预防经气溶胶微粒而传播的疾病。微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近距离讲话、某些医疗操作如支气管镜检查、吸引、使用通气设备等。因其颗粒直径大,传播距离近,所以不需通风,许多细菌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如B型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腺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小儿腥红热等。3、具体隔离措施:3.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手套。3.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3.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15、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3.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3.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消毒措施。医疗锐器刺伤的职业防护措施1.医疗锐器刺伤的职业防护措施1.1手及皮肤表面接触血液、深层体液或可能受污染的器具后应立即彻底清洗。1.2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若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1.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1.4工作完成后应尽快脱去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手套。1.5接触每一个患者后应更换手套。1.6脱去手套后,即使手套表面没有破损也应马上清洗双手。1.7在工作中预料会有溅出应戴防护眼罩并穿不渗透防护服/围裙。1.8针头使用后切勿套上针帽,应将针头置于固定的容器内。1.9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