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93433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本单元重点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1.课文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2.词句理解。(1)

2、对句子的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3、,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

4、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6宇航员为什么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

5、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这句话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万物。这样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 ,突出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着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一方面,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

6、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大地滋养着世上万物,包括动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群体;同样,人类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大地上各种自然资源的给予。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山峦”指连绵的山。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这句话

7、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他们保护家园、扞卫纯洁的精神,将在时间长河中熠熠闪光,不断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就像尊重人类的祖先一样。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

8、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这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的密切关系。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

9、续。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2)对词语的理解。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文中用婴儿对母亲的留恋来表明印地安人对这片神圣土地的热爱和眷顾。第四单元测试卷一、 读拼音,写词语。 yo wn ku w ji zh k ji zh wn( ) ( ) ( ) ( ) ( )y mn shn ji z rn h i k qn( ) ( ) ( ) ( )二、区别字组词。 资 ( ) 胁 ( ) 骏 ( ) 卷 ( )姿 ( ) 协 ( ) 俊 ( ) 眷 ( )三、给下面的字加个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易( ) 康( ) 者( )监( ) 翁( ) 旨( )四、写出下

10、列词语的近义词。 遥望 相互 壮观 和蔼 节制 枯竭 五、画出下列词语中不是同类的词。1、太阳 月亮 地球 星球 火星2、日 月 年 亿年 光年3、和蔼 善良 可亲 和气 气愤4、夜晚 昨晚 今晚 明晚 后晚5、菊花 泪花 荷花 梅花 桃花六、选择恰当关联词语填空。 如果就 因为所以 即使也 不但还 既又1、电脑( )能当电视机,( )能当收录机、电话机、传真机使用。2、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3、( )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 )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4、这些设想( )能实现,( )是遥

11、远的事情。5、( )我们要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七、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试着写一个环保宣传标语。1、善待地球就是 。2、 就是拯救未来。3、但存方寸地, 。4、有限的 ,无限的 。5、 自然资源, 生命绿色。 环保宣传标语: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吹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各式各

12、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不知被咆哮的洪水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句的意思。大雨没喘气儿: 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2、文中有一组反义词,请你把它写在下面。 ( )( )3、缩句。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 4、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5、用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6、文中的破折号的用法是。 请你写一个与这个破折号用法相同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