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

上传人:lcm****20 文档编号:118888032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读本一条老狗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条老狗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梳理】一、字音认读绿苇( ) 倚闾( ) 惬意( ) 魁梧( ) 跳蚤( ) 黑黢黢( ) 啜泣( ) 忐忑( ) 迢迢( ) 怅然( ) 万籁( ) 洞穴( ) 二、相关链接【季羡林求学经历】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

2、文。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

3、回母校任国文教员。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

4、。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课内精读】1.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母亲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

5、这篇散文是如何做到自然美和情感美和谐统一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字音认读wi y qi w zo q chu t tio chng li xu 二、课内精读1.【答案】对母亲深深的爱意和怀念;对母亲的敬仰和感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痛苦。2.【答案】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万籁俱寂。宇宙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只有天上的星星在眨眼,仿佛闪出一丝光芒。全村没有一点光亮,没有一点声音。”这是背景;“透过大坑里芦苇的疏隙闪出一点水光。走进破篱笆门时,门旁地上有一团黑东西,细看才知道是一条

6、老狗,静静地卧在那里。”这是作品的中心。一个黑色背景下,一个给人温暖的亮点,亲切、感动流淌在画面中。一份悲凄当中有一丝感动,读者也不自觉地产生了共鸣,有身临其境之感,似乎领略到了静谧天幕下的一抹惊奇的暖色,自然美和情感美融于一体。3.【答案】亲情无价,敬老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有孝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当今社会,有的人对父母又是打又是骂;有的人把父母赶出家门;有的人很有钱,但对父母不闻不问,而父母死后,却假惺惺地办宴席、建豪华坟墓。“羊尚有跪乳之恩,鸦尚有反哺之意”,这些人的行为实为人不齿。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赡养

7、人,要经常看望或者慰问老人”。可见社会对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非常重视。人们无论多忙,也应该挤出时间多陪陪父母。第二课时【课后跟踪训练】 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绿苇(wi) 惬意(qi) 啜泣(zhu) 忐忑(t) B. 迢迢(zho) 倚闾(l) 怅然(chng) 万籁(li) C. 跳蚤(zo) 黑黢黢(q) 杳无音讯(yo) 洞穴(xu) D. 札(zh)记星宿(xi)蛊(g)惑人心 苦心孤诣(y)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嫌隙钟磬藩篱扒手B寂寥 玄想 稀疏掩饰C棕红颠簸 罹难天经地义D电线竿混沌 半晌万箭钻心3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一条老狗

8、看似写狗,实则写_ 4文中老狗的形象特点是:_ 二、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狗这一辈子刘亮程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

9、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

10、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的”,走了。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

11、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

12、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B第段写到狗命的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本多病成为了严重的废物而无人问津,获得相对安全,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C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的将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D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2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5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