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逝江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110390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8884300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逝江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110390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西逝江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110390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西逝江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110390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西逝江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110390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西逝江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110390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逝江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11039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逝江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11039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书中记载:“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也。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周人维护分封制 B.西周商业繁荣C.周朝的社会巨变 D.周人见利忘义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

2、性3. 韩非子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由此可见,韩非子A.认为儒墨之学是不可信的 B.反对法古,主张顺势而为C.强调法治的不容置疑性 D.极为排斥“尧舜之道”4.战国时的墨子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主张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这说明他A.要求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 B.洞悉了宗法文明的局限性C揭露当权者为己谋取私利 D.顺应了当时政治发展趋势5.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

3、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6“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奖励耕战与民休息 B厉行赏罚崇尚法治C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厉行节俭7东汉思想家王充指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上述思想最可宝贵的成分是A天人相分 B天人感应 C人定胜天 D可持续发展8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

4、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A 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B 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C 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D 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9. 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A .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 .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 .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 .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10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

5、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11.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A. 张衡发明地动仪 B. 华佗发明麻沸散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西汉记录太阳黑子1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A重人伦轻自然 B理论体系完备 C重实用和经验 D重实验科学1

6、3.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C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14.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15. 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以备应诏。可见汉画A. 为政治教化服务 B. 其理论已经成熟 C.

7、 深受汉武帝推崇 D. 艺术感染力极强16.“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由此可知文人画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注重追求逼真摹写C.画家文化素养多元 D.满足市民文化需求17. 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8.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

8、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A.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19. 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20.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21. 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

9、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A. 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 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C. 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 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22.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说“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西塞罗的观点A反映了罗马共和国的特征B强调了法律至上的理念C突出强调了人民主权原则D突出强调自然法的原则23.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1532年)中提倡政治权术和强权政治,把“道德”完全排除于政治之外,认为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

10、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这种思想A深受中国传统法家思想的影响 B植根于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C是人文主义者政治思想的共识 D导致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24.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25. 有人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

11、。”这段对话最有可能是A. 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B. 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C. 伏尔泰与法国代表贵族的议员 D. 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26.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A.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B.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C.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

12、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8分)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 .”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3分)材料二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

13、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2)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材料二中汉初之“失”的含义,并概括董仲舒所谓 “当更化”的内容。(8分)材料三 几个世纪以后,对李贽的缺点,很少有人指斥为过激,而是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黄仁宇万历十五年(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简评李贽的思想。(7分)28. (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

14、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1) 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6分)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