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13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18877386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1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版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1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版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1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版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1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版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1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卷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达标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非条件反射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答案 B解析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参与也能完成,A项错误;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项错误;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D项错误。2.下图表示突触后膜接受兴奋性递质后发生

2、的过程。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消耗ATPB.蛋白质P是一种通道蛋白C.该膜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钾离子也能通过蛋白质P进入突触间隙答案 B解析 突触后膜接受兴奋性递质后,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不需要消耗能量;蛋白质P是专门用于Na+通过的通道蛋白;该膜发生的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通道蛋白具有专一性,钾离子不能通过蛋白质P。3.下图为两个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的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的内容物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B.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上的特定受体有关C.若在X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和处实现相同的信号转换D.结构和之间充满组织液,说

3、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答案 C解析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A项正确;只有突触后膜上有相关神经递质的受体,因此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B项正确;若在X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结构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项错误;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充满着组织液,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经组织液运送到突触后膜,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D项正确。4.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答案 C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

4、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A、B项正确;兴奋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部位的电位是内正外负,D项正确。5.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将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答案 C解析 根据图示可判断出,与a端相连的是感受器,与b端相连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

5、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项错误;c为组织液,存在于突触间隙,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项错误;d点位于传入神经上,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刺激e点,在d处未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C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刺激e点,e点的兴奋不能传至d点,因此将某药物放在c处,不能证明该药物的阻断作用,D项错误。6.(2018河南南阳一中检测)给某一神经纤维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电位差,结果如下页左上图,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其中1、5是静息状态,

6、2、3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4是恢复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外为正电位B.2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D.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下移答案 D解析 1是静息状态,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项正确;2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项正确;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则受到刺激时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的量增加,膜内外电位差加大,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C项正确;若组织液中的

7、K+浓度增大,则膜内外K+的浓度差减小,所以静息状态时K+通过协助扩散外流出细胞的量减少,静息电位差减小,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上移,D项错误。7.(2018河南长葛一高质检)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反射弧组成示意图A.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C.兴奋传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答案 D解析 根据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方向为,所以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A项错误;中间神经元B的

8、兴奋只能传递到A,不能传递到C,B项错误;是突触前膜,兴奋传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项错误。能力提升1.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并连有电表、。给予适宜刺激后,测得电表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C.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答案 C解析 图乙中为神经纤维上某点的动作电位,不是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电表记录到处电位值时,Q处为静息电位,靠K+外流维持。电表记录到的是R点的电位变化,其电位变化波形

9、与图乙基本相同。兴奋只能从S传递到R,不能从R传递到S,故电表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2.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共同参与痛觉调节,具有镇痛作用。图1为痛觉传入示意图,图2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B.某种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b神经元兴奋C.痛觉传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吗啡和脑啡肽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答案 B解析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并不是与多种受体结合,B项错误

10、。3.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时,即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已知屈肌反射中屈肌处于收缩状态。反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M、N、E、F表示神经元,ab段表示一段神经纤维)。(1)动物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E神经元接受了(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的通透性加大,使加大,E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2)假设E与M不经过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导到E时,该神经元的活动仍受抑制,原因是。(3)当发生屈肌反射时,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的部位间可形成,兴奋在F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用“a”“b”和“”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填“单向的

11、”或“双向的”),原因是。答案 (1)抑制性K+(或Cl-)膜电位差(2)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受体类型不同或E神经元表面没有M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受体)(3)局部电流ab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解析 (1)根据图示可知,E神经元连接的是伸肌,而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会发生屈肌反射,则伸肌反射受到抑制,原因是E神经元接受了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K+(或Cl-)的通透性加大,使膜电位差加大,使得E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2)已知E与M不经过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导到E时,该神经元的活动仍受抑制,原因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3)在反射

12、发生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的部位间可形成局部电流。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兴奋在F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ab。4.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效应存在差异,下图表示乙酰胆碱、甘氨酸(Gly)、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作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能够体现出的内环境的构成部分是;图1中离子通道甲应是(填“K+”或“Na+”)通道。(2)图2中,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上的Gly受体结合。当Gly与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乙开启,使(填“阴”或“阳”

13、)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表示。(3)图3中,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这一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兴奋处的细胞膜的外表面电位为。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NE的分解,这种药物的效应是。(4)NE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由此可知,图示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存在着(填“正”或“负”)反馈调节机制,其意义是调节的效率。答案 (1)组织液Na+(2)突触后膜阴载体蛋白(3)化学信号电信号负电位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4)负突触传递(或兴奋传递、神经调

14、节)解析 (1)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故图1中离子通道甲为Na+通道。(2)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受体;由于A处的兴奋不能传递到B处,可推知离子通道乙的开启,导致的是阴离子内流,从而阻止兴奋的传导。依题意,Gly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故图中结构应为运输Gly的载体蛋白。(3)在突触后膜上实现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处细胞膜外表面电位为负电位;某药物阻止NE(兴奋性递质)的分解,将使NE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4)NE能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提高神经调节的效率,使神经调节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