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知识整理(1)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118869554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知识整理(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知识整理(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知识整理(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克思知识整理(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知识整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知识整理(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

2、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李嘉图)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合理成分。(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

3、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第一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

4、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践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具体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简答或辨析):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实践性的主要体现(简答):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矛盾同一性在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规定着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

6、变创造条件;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两边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各种

7、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认识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意识的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8、标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又是辨证转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动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价值评价的特点:是以主客体的价

9、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就直接联系,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认识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辨证关系体现在: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重视理论创新;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第三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

10、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辨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论述):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的三层含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动力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基本矛盾是

1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

13、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3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新兴资产

14、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已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

15、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展开夺权斗争。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因此,剖析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

16、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8。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