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18854021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簸”。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4.学习一组写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大地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感情,感受意境。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

2、课件)【教学过程】 内 容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政治家、改革家。其诗作,诗中寓理,敢于直面人生,树立思想之风标;其诗风,刚直豪放,短小精干,清新自然,与同期伟大诗人白居易齐名。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三、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

3、什么收获?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四、精读古诗,理解诗句。1.学习第1、2句。(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簸”是多音字,在这里读(b)(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3)分小组学习、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1)全班齐读。(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

4、呢?(板书:直上银河)(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方法指导:了解诗中的典故,古诗中运用典故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古诗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强平时的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五、拓展延伸,保护黄

5、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六、当堂检测(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六、课后作业(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1)(2)(3)(4)(5)(7)(8)(17-29)(9-12)(13)(14)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

6、情。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内 容课件页码一、 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的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二、学习古诗(一)学习江南春1.导入: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1)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

7、丽景色。2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检查学习效果(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3)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4)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5.反复诵读,体会诗意(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3)理解“千

8、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6.后两行雨景、怀古(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

9、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6)练习背诵古诗。7.合作交流、品味意境。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1)小组交流探讨。(2)汇报交流成果。(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

10、里选录第一首。2.初读诗文、感知诗意(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A.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畦:读音q,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排闼:读音t,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B.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4)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3.诵读诗句,感悟诗境(1)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

11、/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教师出示问题)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B.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C.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

12、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4)朗诵全诗,感

13、悟诗歌内涵。(5)再次齐读,加深印象。三、总结与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四、推荐阅读本课推荐阅读浪淘沙钱塘江春行。五、当堂检测(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六、课后作业(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3)(4)(5)(6)(7)(8)(9)(10)(11)(12-14)(15)(16)(17-18)板书设计 九曲 万里 浪淘沙 浪淘风簸 自天涯 气势雄伟 直上银河 同到 向往美好生活 千里 莺 绿 红 晴朗明丽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 生机勃勃 春景优美 令人神往寺 楼台 烟雨 朦胧迷离 净无苔 院内 花木成畦 洁净清新书湖阴先生壁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追求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