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

上传人:从** 文档编号:118849732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专项能力提升系列比较类解题技能与训练(第1课时) 【导入学习】【考纲要求】历史比较类题型侧重于考察的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的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考情分析】全国卷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考题卷二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卷一西方人了解世界示意

2、图比较;卷二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卷一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卷一罗斯福两次讲话的异同;卷一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全国卷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考题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中英工业比较;卷一王韬与孙中山思想异同;中国古代选官变化;卷一世界博览会中西比较;卷一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汉唐行政区划变化;卷二中英建筑比较;卷一(宋应星、牛顿)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卷二教科书目录比较;卷一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卷二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中国节假日变化。【自主学习】【题型概述】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

3、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高考历史命题中,也作为一项重要能力考查要求频繁出现。比较类材料解析题数量多,命题人将古今中外的史料信手拈来,融入试题,要求比较异同,探究规律。这类试题通过文字、表格、地图等提供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知识(时代、事件、人物、文件等)确定比较项,进而设置问题。【题型分类】 比较类题目基本类型:(一)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分类:1、从空间角度为横向比较型(2015年全国卷40题横向中外人物观点比较、2014年全国卷40题横向中外人物命运特点比较等)2、从时间角度为纵向比较型(2015年全国卷40题纵向史料观点比较、2013年全国卷41题阶段

4、地图信息比较等)3、从时空综合角度为综合比较型( 2015年全国卷41题纵横综合型信息趋势比较、 2014年全国卷41题纵横事件史观比较等)(二)从比较对象所要求的设问角度分类:1、有明确比较项的:宏观比较、(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微观比较(历史人物、历史观点的比较等)2、无明确比较项的,自己选点比较。(三)从比较命题所提供的条件角度分类:1、一般比较由比较对象、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组成。2、特殊比较类:特点类、对比类、“最”字类。(四)从比较命题的材料内容角度分类:文字类、地图类、表格类、人物类、观点类、事件类、制度类等。【题型特点】比较类问题是通过类比或对比,归纳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5、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点及其本质特点。1、材料特点:一般有地图型、文字型和表格型三种。2、设问角度:可以分为横向比较题(相同时间、不同地区发生的历史进行比较)和纵向比较题(相同地区、不同时间发生的历史进行比较),混合型比较题(地区和时间都不相同的历史进行比较)。3.答案特点:明确型和开放型。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材料设问如果明确比较对象就按照材料要求来,如果是隐形的要挖掘出来。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第三步,寻找异同点

6、。有些命题只要求比较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有些兼而有之。没有明确要求的命题,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比。第四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合作学习】【经典考题1】 【2013年新课程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

7、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经典考题2】【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

8、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应用学习】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图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

9、知识比较唐朝和明朝的工商城镇发展情况。2 (12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图三 1965年发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邮票,全套4枚,分别是:毛主席在著作;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八路军东渡黄河。图四 1985年发行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邮票,全套2枚。一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另一枚“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回答问题;与图三相比,指出图四中纪念抗战胜利的新视角,并分析影响这些新视角出现的因素。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回答问题:根据材料任选取其中一

10、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参考答案:1.示例:信息一:工商业市镇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的明显增多。(3分)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3分)信息二: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分)说明:经济重心由内陆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3分)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利用图片进行不同历史阶段时代发展特征的比较型试题。解决该类题目的关键是两个,一是准确获取图片蕴含的有效信息,二是合理调用教材中对应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比

11、较和论证;图中主要反映了唐代和明朝工商业的地区分布地点和数量上的不同,结合时代背景,从中随意选择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即可。2(12分)新视角:增加了国际性内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增加国民党军队抗日内容。(6分)因素:文革结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史观;两岸关系逐渐缓和;改革开放,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国际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3示例:信息一:(2分)清朝时期人口急剧增长原因:(10分) 政治条件。清朝初年,特别是在顺、康、雍、乾四朝,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战争动乱,周边地区稳定,利于国家发展。 经济发展。国家实行摊丁入亩.这标志着在我国

12、实行2000多年的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的做法已经完全取消,这为人口繁衍提供了经济保障。 农业保障。薯类和玉米虽然是在明朝传入我国,但是大量种植和发展,却是在清朝,同时由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人口基数增加。由于清朝是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因此团结了很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的范畴,使得人口基数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奠定了条件。科技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为人工繁衍提供了医疗保障。人口流动。清朝初年国家推动的人口迁移政策,也从客观上调整了人口分布的均匀化。为人口的全面爆发提供了地理条件。信息二: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急剧增长信息三:中国古代人口长期处于低迷状态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