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8847996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课程标准及解读(1) 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课程标准解读:在人们所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紧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

2、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为例(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 2、教材分析这一课时是结合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本节内容通过分析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感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通过探究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进而揭示地理环境的另一内在规律整体性。第一目“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第二目第三目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说明圈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将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能力提升,检测学生综合

3、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后,这一节内容不难理解,为了降低难度,舍弃了课本中的案例厄尔尼诺现象,选用黄土高原前期和后期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作为案例分析整体性的3个表现,贴近学生实际,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讲授某个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早期和后期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能够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能够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迁移应用于其他的区域。三、评价设计目标一通

4、过小组合作探究,并由小组代表发言,根据“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全面性”等评价因素进行评价。目标二通过能力提升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进行检测。四、教学方法视频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我们看到大屏幕上的这几幅图片,展现的是同一地区黄土高原不同时期的景观,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些画面中有植被、河流、土壤、蓝天、白云,那么这些事物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看图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调动积极性新授过程【学习目标】: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早期和后期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能够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大家预习了课

5、本,一起说一下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过渡】那么这些要素是孤立存在的吗?不是,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完成导学案上的关联图(第一列和第二列讨论植被对其他四个要素的影响,第三、四列讨论气候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五六列讨论地貌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七八列讨论水文对其他要素的影响)。重点分析植被与其它四大要素的关系。其实各要素对其他要素都有影响作用。找学生上黑板画关联图。【过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那么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播放水循环、大气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示意图,讲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通过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通过四大圈层之间进行的物

6、质运动和能量传输,实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过渡】在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后,我们来深入探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探究1】 早期黄土高原内部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找一位学生阅读材料)材料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事实表明,古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比今天要好得多。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 许多河流(包括黄河)含沙量比今天少得多,渭河在唐代是一条浩浩大川,帆船很多,水运频繁。那时土壤侵蚀的程度很轻,黄土高原沟壑很少,有很多的塬和低地平川,所以有人以“沃野千里”相称道。 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

7、以发现当时黄土高原的整体特征是“暖湿”,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此时黄土高原内部各要素的特征。(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充)总结:这说明此时黄土高原的各要素与整体特征是一致的,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过渡】我们现在熟悉的黄土高原的形态和早期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了解了黄土高原的概况后,我们进行第二个探究。【探究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其他要素的影响总结:这体现了整体性的另一个表现,各要素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过渡】这是黄土高原内部各要素的变化,我们把尺度再放大一些,黄土高原自然特征的变化,对黄河下

8、游地区的影响。【探究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华北平原通过黄河联系了黄土高原和黄河下游地区,小组合作讨论,对黄河下游地区会产生哪些影响。(简单讲解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土地盐碱化)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上黑板画关联图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总结各要素的特征观看视频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小组合作讨论带着目标学习,明确重点分列讨论,减少任务量,节省时间培养学生动手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从材料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产生思维碰撞能力提升(分析桂林山水成因)过渡 我们运用这节课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路,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我们有一句

9、话形容桂林的景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几幅图片表现的是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是地面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柱是地下喀斯特地貌。大家阅读课本70-71页内容,自主学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总结: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个别学生回答提高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我们学习了五大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重点分析了植被与其他四个要素的关系。然后我们重点研究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3个表现,最后通过桂林山水的成因,验证了地理环境整体性是通过四大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实现的。回扣

10、目标,强化本节课的内容6、 课后检测1、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材料1:甲、乙两幅区域图。材料2: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降低2、阅读青藏高原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对我国和亚洲地区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

11、环境变迁等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材料二:喜马拉雅山脉山区共有15万多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川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约5km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1)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分析下面的关联示意图,从下列选项中对应选择。, ,。A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B中亚和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和南亚地区形成季风区3、试将下列的选项按其因果关系,设计一个网络联系框图表现出来(字母不能重复使用)。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层出现膨胀 C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 D极地冰雪融化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 F大量燃烧矿物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与砍伐7、 板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2) 各要素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 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