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ppt 127页)(1)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841548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ppt 127页)(1)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培训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ppt 127页)(1)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培训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ppt 127页)(1)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培训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ppt 127页)(1)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培训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ppt 127页)(1)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训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ppt 127页)(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ppt 127页)(1)(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政执法人员 综合法律知识培训,二OO六年八月,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基本内容: 法的概念和特征;法的本质和法的功能、作用;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和部门法的划分种类;社 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和依法治国的基内内涵;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特点。,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1、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由国家强制 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广义:法是指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狭义:法是法律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法 调整社会关系) (2)法规定人

2、们的权利和义务(表现为:授权、禁止、命令三种 行为模式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3)法是特殊的社会规范(规范性、概括性、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通过调整行为关系,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3、法的本质: 法是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规定权利义务的,并通过国家强制 力保证实施的调整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 4、法的功能(也称法的规范作用): (1)调控功能(2)导向功能(3)预期功能(4)评价功能 (5)强制功能(6)教育功能。 5、法的社会作用: (1)调整政治关系中的作用(确认保障民主权利、民主体制、民主发展) (2)调整经济关系中的作用(通过对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经济管理) (3)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3、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6、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现行的全部法律按照一定结构和层次组织 起来的统一整体。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公法、私法、社会法 7、我国部门法的划分 部门法:法律体系中最大的独立组成部分,根据一定标准和原 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划分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划分 原则:粗细恰当、多寡合适、主题定类、逻辑与实用兼顾) 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政治法(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保障法、刑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8、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四句十六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上述四方面的关系:有法可依是根本前提、有法

4、必依是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证 9、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包含三层含义: (1)国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上升为法律; (3)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家。,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10、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特点: 人类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人类在政治领域创造的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 生活的进步。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即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

5、文 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1)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3)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宪法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我国国体、政 体和国家结构形式;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社 会主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形式;公民、公民的权 利和公民的义务的概念;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 义务特点和内

6、容。,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1、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集中体现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或者集团的根本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区别于其它一般法律的特征: (1)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和依据;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均需遵循严格的程序。(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 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2/3以上多数通过) 2、宪法的作用 (1)确认和巩固国家政权; (2)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行使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根本法律保障; (3)宪法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7、并且明确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最根本要求。,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3、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制定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 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须具备普遍性、特殊性、最高性和抽象性等特征。 (1)人民主权原则 (2)人权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法治原则 (5)保护财产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4、我国的国体 国体:国家制度,也即是国家性质,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我国的国体:(宪法T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体现(工人阶级是领导

8、力量、工农联盟是 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一个显著特 点),5、我国的政体 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也称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T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级(省和自治区辖市、 自治州)、县级(市辖区、县级市、自治县或自治旗)、乡级(镇、民族乡) 6、我国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相互产关系所采取的外部总体形式。(分为单一制复合制,单一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一部宪法;复合制指两个以

9、上成员国家联合组成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的结构形式,分为联邦(美英)和邦联(独联体)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1)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 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国 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7、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凡满18周岁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均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2)平等性原则(对少数民族代表名额有所照顾是为保证民族平等)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直选:市辖区、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 (4)无记名投票原则(有利于选民充分自由地行使

10、选举权利) (5)选民对代表实行监督和罢免的原则(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监督) 8、我国经济制度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1)公有制经济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或称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有,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国家占有)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个体经济(劳动者占有小量生产资料,以自己从事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私营经济(以雇工经营为特征,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其他经济形式(三资企业) (3)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9、公民、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及我国公民基本权利

11、、基本义务的特点 公民是指具有某一国国籍的人。取得国籍的方式因出生而取得,因加入而取得。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凡取得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籍的公民不得保留外国国籍。 公民的权利: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为 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愿望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公民的基本权利: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也称宪法权利和基本人权。基本权利具有母体性,他可以派生出其他一般的权利) 公民的义务:公民在社会生活或活动中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社会和他 人应尽的责任。(公民的基本义务: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也

12、称为宪法义务。公民基本义务是构成普通法律规定义务的基础) 公民基本权利、基本义务的特点:(1)公民权利广泛性(主体和内容广泛) (2)公民权利的现实性(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措施,与现阶段社会现状相适应) (3)权利义务平等性(4)权利义务一致性(任何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必须履行义务,某些权利义务相互依存),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10、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内容 (1)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批评、建议权和检举权) (2)宗教信仰自由(有信教与不信教,有信这种教派和那种教派的自由。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允许国际上的宗教势力干涉、控制和支配) (3)人

13、身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公民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申诉、控告和取得赔偿权(申诉、诉讼、申请行政复议、请求国家赔偿) (5)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私有财产被国家征收或征用的补偿权、劳动权、劳动者休息权、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宪法T45条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的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6)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受教育权、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自由) (7)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特殊保障) (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另:平等权、保障退休人员和军烈属的权利等) 权利不得滥用,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合

14、法的权利和自由。权利自由的行使受客观物质条件所限制,虽然公民有劳动权,但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第二章: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11、我国公民基本义务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 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6)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7)劳动和受教育的义务(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8)抚养未成年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基本内容: 依法行政的内涵;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学的主要流

15、派及其基本观点;行政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和行政行 为的内容;行政行为的主要类别及其区别;法治政府的内 涵和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任务。,第三章:我国依法行政基础理论,第三章:我国依法行政基础理论,1、依法行政的内涵 依法行政:行政主体行政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行政主体应当具有法律地位(行政主体须依法成立且符合法定资格条件) (2)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权力行使要符合体法和程序法;行政主体应以积极作为的方式保证法律规范的实施) (3)行政违法要承担相应责任,

16、权责一致 2、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3)坚持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4)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6)坚持推进依法行政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机结合; (7)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的统一。,第三章:我国依法行政基础理论,3、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职权法定、实体合法、程序全法、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 (2)合理行政(约束自由裁量权。比例原则) (3)程序正当(公开原则、回避制度、告知制度、听取申辩制度)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信赖利益补偿制度) (6)权责一致 4、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是规范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行政 内部关系)(2)目的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的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