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高二年级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百丈山记doc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39595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高二年级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百丈山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年秋高二年级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百丈山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年秋高二年级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百丈山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年秋高二年级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百丈山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年秋高二年级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百丈山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秋高二年级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百丈山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高二年级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百丈山记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4百丈山记 课时训练4百丈山记一、夯基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左控垂崖()(2)循磴而东()(3)然前瞰涧水()(4)当水石,峻激相搏处()(5)深昧险绝()(6)日光烛之()(7)日薄西山()答案:(1)临(2)顺着(3)俯视(4)对着(5)幽暗不明(6)照耀(7)迫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磴:石台阶。B.十余级乃得度乃:副词,表顺承,才。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识:记述。解析:C项,据:占据,位居。答案:C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江陵府曲江楼记宋朱熹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

2、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日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

3、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怢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

4、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改动)注荆州:宋时为江陵府。晻(yn)霭:昏暗不明。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翛(xi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B.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C.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D.而读其书者

5、/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解析:可以利用虚词“者”“也”“乃”“而”等来判断。答案:D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尘,道家思想,超出世俗,脱离烦恼的牵绊。B.诗,诗经起初只称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C.范公,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醉翁亭记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D.己亥,古代以干支纪时、纪月、纪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解析:C项,应为岳阳楼记。答案:

6、C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敬夫担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因学府的南面有高墙阻挡,便凿墙开出城门,并在新城门上加筑一座楼台,取名“曲江楼”。B.张敬夫与朋友登上曲江楼,观赏了眼前壮观的景象,对曾贬官于此的张九龄的遭遇慨叹不已,于是请朱熹为曲江楼题写牌匾。C.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探讨成败兴亡,饮酒咏诗。D.朱熹认为,登上此楼的人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只可惜自己未能前往观赏,不无遗憾,唯有遵嘱写下这篇文章。解析:B项,张敬夫没有请朱熹为曲江楼题写牌匾。答案:B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7、汉语。(1)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2)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参考答案:(1)至于他感伤时事,(往往)长夜不眠而喟然兴叹、深深忧虑,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2)可是现在竟远隔千里(只能)遥遥相望,(这番心愿)终不能实现,唯有抬起头对着西方悲伤地叹息。三、语言运用7.唐代诗人于良史春山夜月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展开想象,加以描写,表现诗句的情景和意境。(不超过100字)解析:注意题干要求。答案示例:夜晚,山中升起一轮明月,诗人俯身捧起一汪清泉,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则月亮也便到

8、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山花馥郁之气便沾满了衣襟。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科普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区别。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人文文化的侧重点是;科学文化的侧重点是;而科普文化则致力于,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协调和平衡发展。参考答案: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传播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第一单元过关检测(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

9、一句是()A.有积石横当其垠。B.涛澜汹涌,风云开阖。C.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D.自高琮下,其声溅溅然。解析:D项,“琮”应为“淙”,此处为“发出淙淙的流水声”之意。答案:D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路在闽者B.有积石横当其垠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D.谪居齐安解析:A项,定语后置,B、C、D三项是省略句。答案:A3.下列各句画横线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在夏季减肥食谱中,有四种食物位于爱美女士们的黑名单,被排除在减肥食物之外,千万碰不得,否则会让你的努力!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所以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

10、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这90户业主不肯退铺,让公司以回购商铺的方式解决购物中心困境的努力。A.毁于一旦功亏一篑前功尽弃B.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毁于一旦C.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毁于一旦D.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功亏一篑解析:“毁于一旦”,形容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掉了。适合空;“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适合空;“前功尽弃”,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指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适合空。答案:D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

11、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你如果说我的话带有颓废的色彩,我请你在春天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请你在冬天积雪凝寒的时候,看看雪压的松树,看看站在冰上的鸥和游在水中的鱼,然后再回头看看遇苦便叫的那“万物之灵”,你以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A.看落英缤纷,看蝴蝶漫天飞舞B.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C.静观草长蝶飞,莺鸣水潺D.观蝴蝶高飞,闻鸟声低唱解析:根据前后文意,以及本段文字善用叠词的语体特征,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B二、阅读理解(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19分)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子

12、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谿。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

13、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栾城集)注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陂陁(ptu):倾斜不平的样子。蹇(qin)裳:撩起下裳。洒然:

14、顿悟的样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瞩:注视,观望。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验证,证明。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斥:开拓。解析:C项,效:呈现。答案:C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B.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C.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D.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答案: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在遨游山水,结交朋友中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被贬谪所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