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编制招聘内部指定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8839195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教师编制招聘内部指定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4年教师编制招聘内部指定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4年教师编制招聘内部指定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4年教师编制招聘内部指定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4年教师编制招聘内部指定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教师编制招聘内部指定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教师编制招聘内部指定考试复习资料(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复习提纲教育学B各章节复习提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出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式二、问答题:1、教育的要素:(1)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从内容上说: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2、教育的起源

2、:(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勒图尔勒 沛西 能(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模仿 孟禄(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3、农业社会教育的特点:(1)古代学校的出现世界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代(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分离4、工业社会教育的特点:(1)现代学校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5、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1)学校变革加快(2)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

3、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思想6、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记是世界最早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培根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提出来捷克教育学家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学家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英国教育家 洛克 教育漫画 绅士教育理论法国思想家 卢梭 爱弥尔 自然主义教育瑞士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需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 拉伊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 克伯屈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 金蒂斯7、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P21238、教育学的价值(尤其是沟通教育

4、理论与实践的价值)P24-27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一、名词解释: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P30显形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使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的功能。P31教育隐性功能:是伴随教育显形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等P32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在发展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类P33二、问答题:1、教育的个体功能P33(1)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的功能(3

5、)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P33(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3、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的功能(5)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4、教育功能形成的三个环节:(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2)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第三章 教育

6、目的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3、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发展性教育

7、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的衔接性的各种要求。4、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二、问答题:1、教育目的的功能:P59(1)定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2、教育目的

8、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P63第4段(2)人本主义教育目的的评价 P64 最后一段(3)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P65第2段(4)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评价 P66 第2段(5)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P66 -67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P67-75(1)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2)个人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4、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教育的关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 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是指一

9、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以及这些机构和体系运行的规则。2、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3、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我国最早颁布的学制:壬寅学制 我国最早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 六三三制:壬戌学制二、问答题1、终身教育的理解P882、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1)纵向划分:双轨制 前苏联(2)横向划分:单轨制 美国(3)二者之间:分支制 中国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

10、度的形态:(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名词解释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业型教师的过程。 加里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的变化

11、的过程和结果。P129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P133二、问答题1、教师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2)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知识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和知识结构的深化)(3)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机智等(4)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

12、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2、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 新教师入学辅导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3、教师的职业角色与职业形象:(1)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 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2)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4、学生的本质特点:P126(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5、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P129(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6、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P131(1)生理成熟提前 (2)思维活跃,但

13、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7、师生关系的意义P133(1)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8、师生关系的类型P134(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9、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P136(1)教师方面:对学生的态度(罗森塔尔效应)、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

14、环境。10、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P137(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11、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P138(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 程一、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P1482、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P1503、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科用书。P1514、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5、校本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和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6、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完成后进行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7、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和各个过程的评价。斯克里温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