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38902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

2、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

3、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

4、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

5、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

6、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闻汝丧(sng)之七日所怙(h)兄殁(m)南方省(xng)坟墓归取其孥(n)丞相薨(hng)佐戎(rng)徐州孰谓汝遽(j)去吾万乘(shng)之公相殒(yn)其生窆(bin)不临其穴尚飨(xing)四、诵读、感悟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点体会抒写感情的句子。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

7、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生离之情 死别之情痛悼之情五、诵读、积累在诵读中积累重点实词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吊(抚慰)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活用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长吾女及汝女(养育,

8、使成长,可视为使动)重要虚词其: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二2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诵读、赏析(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允许自由答问。(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

9、的曲折变化。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

10、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

11、段中,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而后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诸句,是一段虽然悲切但却较为平静的倾诉,这样张弛交替、徐疾错落的情感变化,是完全与生活真实吻合的。二、艺术鉴赏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