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35429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刘珍 孙爱英 蒋利群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邵阳(422000)摘要:针对目前中医内科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弊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及手段,调整课时,加强知识结构联系等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应用能力。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学科,是中医学科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以板书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学

2、生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追求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医内科学长久、健康地发展,务必要在传承与教育方式上进行改革。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述几点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和认识,供同道参酌。1注重学科交叉联系,促进知识融会贯通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1。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内容,对内科常见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及处方用药。本课程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也是临床

3、其他各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结合其他中医基础课程,其中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联系颇为重要,也不能忽视与妇科、外科、儿科等其他中医学科的联系。教学上既要突出本学科的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促进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目前我国医学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方法,已经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要方式。因此,对于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应符合当前医疗情况的要求,要与时俱进。不能单一的、纯粹地进行中医知识的教学,而应建立以中医知识为主,西医知识为辅的知识结构。教学时,在疾病的定义、发病、诊断、治疗等方面,适当地讲解相关性西医知识,

4、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现代化。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中医知识功底,也要有一定的西医知识,以便有足够的竞争力,去获取医疗行业的一席之位。2合理分配教学课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中医内科学是连接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的桥梁,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性,其在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众人所知2。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并能结合临床变化灵活运用。“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导致学生被动吸收,难以消化和理解。在本校,以往中医内科学教学主要分为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两部分,且多采取的比例为4:1,这显然不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课时比例调整

5、为首要任务。首先要增加总课时,将以往的80课时延长至100课时,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的比例调整为3:1。二者的安排不必遵循旧有的先理论后临床的教学方法,可在理论课之前进行一次临床见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基础上,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后自学两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安排,如开设模拟诊所、邀请著名学者进行专业讲学或专题讲座、举办与西医内科学专业学生的交流会、开展校外义诊活动等。让理论与实践进行交叉,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把握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

6、手段3.1 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中医内科学阐述的是内科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诊断、临床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规律,课程知识涉及到各科基础知识及多系统疾病。怎么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浅显化?关键是抓好教学的“三环节”, 即定义、病因病机、各病证型3,以此为主线,点面结合,灵活运用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笔者主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病案讨论法,授课过程中穿插讨论式、图表法、提问式、启发式、探究式、导入式、归纳比较等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收效显著。3.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

7、面中医内科学教学多年来一直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而中医理论相对比较深奥、抽象,中医内科学知识体系庞杂、繁多,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教案,无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所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具有即时性、共享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和优势4,多媒体教学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演示特点,可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5。因此,合理、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将课程内容制做成集影象、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的课件,使抽象的理论

8、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单化。通过网络还可随时给学生展现出最新的医学知识及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对于疾病病因病机、鉴别比较及各种证型的讲授,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可结合图表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如鼓胀与水肿病的讲授,可在文字板书基础上添加图片、影像等辅助手段,通过看临床病人图片,听病人腹部叩诊音,真正地达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鉴别、理解对两种疾病的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3.3 开展病案讨论,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临床课之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辨证论治,学生不仅仅要记忆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具体地运用辨证论治体系。教学上即使拥有网络多

9、媒体技术,但单纯理论知识讲解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迷茫,也难以摆脱中医内科学的呆板、单调。因此,在每一疾病讲授前后,可选一些适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的病案进行讨论。首先,在病案选择上,可选用古今经典医案,或临床实际病案,或根据疾病知识自编案例,以教材为中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设计好病案的呈现方式,设计每一个病案的针对性问题,并能反映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教师必须十分熟悉案例,全面掌握案例可能涉及到的纵横知识面,对案例问题的解答做好十足的准备。其次,对于病例的呈现,或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现,或教师、学生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自己充当患者。学生需按临床诊疗的思路,通过中西医诊断方

10、法,围绕“病人”的病史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个人史及体格检查、舌脉、辅助检查等),做出中西医病名诊断及中医证型,并说明诊断依据,再确定治疗原则,最后处方用药。讨论过程可由一个学生进行分析解答,然后其他学生进行批解并提出各自的疑问,再师生一起讨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答疑解惑,教学互长。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启发学生的临床分析思维,协调好辩论的局面,紧密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做出归纳总结。通过这一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记忆与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也起

11、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4 临床见习融入P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1993年被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6。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指的是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7。其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学生群体思维为主导、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为步骤的特点。中医内科学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临床见习

12、是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巩固中医内科的理论知识,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笔者在临床见习的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融入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先选择典型住院病人,简要地介绍病人的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主诉等)。依据病情与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大纲设置问题,比如消渴病人,这一病人的具体发病机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哪些?如何辨证施护?其次,到病房查看具体病人,要求学生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内容,对病人进行详细地病史资料收集,且运用西医诊法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期间教师要随时记录学生错误的询问及查体方法,以便在后面的讨论中指出纠正。然后组织讨论

13、,轮流发言,学生依次汇报病史资料,并结合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对资料进行分析,作出中西医病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证型、制定出防治方案,且对病人的预后与转归作出判断。把事先设置的问题与病人的具体病情相结合展开讨论,对自己所作出的结果阐明理由,发言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并作答,教师注意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范围,并适当给予指导,对学生们的发言及时作出归纳统一。最后,要求学生以住院病历的形式撰写一份病历,教师对学生书写的病历要认真批阅,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足。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见习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PBL教学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来收集信息,这

14、进一步加强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在已有的问题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疾病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加强了知识间的交叉学习,推陈致新,开拓新的领域,让学生有较宽阔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地基础。4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知识综合能力以往的考核方式是以卷面考试(占90)和平时成绩(即课程学习中平时作业、答问、纪律等各方面情况,占10)两部分为主,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少学生临阵磨枪,考场作弊,不能真实地反应学习水平。因此,在这两种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添技能考核、病历书写两部分,成绩采取百分制。卷面考试部

15、分为闭卷考试,占总分数的50;技能考核部分占总分数的20,这部分要求学生对病人或模拟病人进行四诊运用及相应的体查,然后辨证论治,教师则在旁通过目测酌情给分;病历书写部分占总分数的20,需要把第二部分的内容书写成一份完整的住院病历;最后结合10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能立足于实用型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辨证施治能力及病历书写能力。学生公平、公正地进行考核,杜绝了考试抄袭和舞弊的现象,能全面、客观地去评价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为基层选拔和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中医专科人才。5结语总而言之,笔者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着重点,紧密结合课堂讲

16、授与临床实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并适当结合医案分析、模拟情境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丰富和更新,对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完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教学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临床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出跨世纪的适用于基层的优秀中医学类大专人才,势必建立一系列符合中医专业自身客观规律的,能有效激发教学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灵活性、科学性及创新性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体系。参考文献1 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