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学位论文_不朽的青春_不落的歌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34208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士学位论文_不朽的青春_不落的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士学位论文_不朽的青春_不落的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士学位论文_不朽的青春_不落的歌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士学位论文_不朽的青春_不落的歌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士学位论文_不朽的青春_不落的歌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士学位论文_不朽的青春_不落的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士学位论文_不朽的青春_不落的歌(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不朽的青春,不落的歌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内容摘要 林道静是著名女作家杨沫在青春之歌中塑造的带有自传色彩的人物,她是三十年代一个放射着青春光芒的女性,是一个从个人抗争到走上革命道路的女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通过对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分析,从她的成长过程中挖掘她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展示当代女性的时代风貌,在某种意义上对当代女性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也可作为一个借鉴,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会起到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林道静;青春;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杨沫,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生于北平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曾以教师

2、、书店店员为业,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革命,并开始文学创作。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描写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这一历史阶段的学生运动为主要背景,描写了在这样背景下的人们的思想行动的转变,尤其是女主人公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向革命道路的知识女青年,展现了她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青春的伟大。林道静的形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她浑身散发着青春的魅力,

3、她把整个青春献给了革命事业,从一个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到成熟的共产党战士,她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当青春的道路上出现阻碍时,她懂得反抗与自我救赎,当自己的国家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她便把个人的成长奋斗历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勇敢进行革命斗争,奏响了美丽而值得歌颂的青春之歌。她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思考的,她的勇于奉献精神和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先的崇高品德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我们了解和认识林道静曲折复杂的青春历程,从她的成长过程中挖掘她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对当代女性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可作为一个借鉴,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大学

4、生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会起到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林道静的形象进行分析,来展示林道静不朽的青春,不落的歌。一、林道静的爱情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爱情,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字眼,又是多么美妙的一种事物。从古至今,多少痴男怨女沉醉于其中。爱情,在任何时候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而言都是非常具有魔力的,对于青年女性林道静来说,爱情是她所向往所追求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的精神寄托。为反抗封建婚姻,林道静勇敢逃出充满罪恶的家庭牢笼,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初到北戴河的林道静,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现实和校长余敬塘的压迫,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走投无路之下,她只

5、好选择跳海自尽,却被余永泽救起。对于这个同情自己,而且救了自己性命的人,林道静怀着感恩、知己的激情,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全然依恋信任着他。“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给了她罗曼蒂克般的浪漫与柔情,给了她家的温暖与体贴,给了她对知识对文学的渴求与热爱,给了她无限光明和希望,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热情,于是她坠入了余永泽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爱河中。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浪漫缠绵的甜言蜜语,深深地打动了林道静柔软的心,在狭隘的报答“救命恩人”的情感支配下,最终她答应了与余永泽同居的要求。爱情,是热情而宽厚的;爱情,又是冰冷且脆弱的;而这之间的差距,在于生活。爱情是那么的美好,而生活却是那么的残酷,当迷人的爱情幻成的

6、绚丽彩虹被现实生活褪掉她美丽的颜色,化成一地鸡毛时,两人之间的爱情还能长久吗?同居后,林道静整天生活在涮锅、洗碗、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而又淡然无味的家务里,连当初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可是,在林道静的骨子里,她是向往自由,崇尚独立,追求进步的。这种漫长无聊的家庭主妇生活让她感到沉闷窒息, 她不甘心被人当作花瓶供养着,不甘于丈夫的附属地位,不甘于做一个没有灵魂的“傀儡”,不满足这种没有自由和独立人格的生活。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先进的革命思想,逐渐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在先进的革命事业中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她原本以为余永泽是和她一起的,在心灵或者行动上都是一

7、起的,可是余永泽是一个懦弱自私、庸碌狭隘、灵魂肮脏、敌视革命的家伙,他们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他阻挠林道静走入社会,反对林道静读革命书籍,反对林道静参加“三一八”游行;对待生活无所追求,对待前途只会投机取巧;对待老佃农态度恶劣,痛斥奚落林道静的善行;赶走在他家暂避特务盯梢的共产党员卢嘉川 ,导致卢嘉川被捕两人的思想冲突急剧加深,夫妻感情彻底破裂 。终于,向往自由追求革命的林道静与余永泽分道扬镳了,并满怀激情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正当林道静对琐碎的家庭主妇生活感到厌倦时,卢嘉川适时出现从精神上拯救了她。她不仅被卢嘉川的英俊外表潇洒风度所征服,更为他的进步思想而倾倒,于是她心中的

8、天平在不知不觉中倒向了卢嘉川。卢嘉川是林道静党性的启蒙老师,他引导她阅读进步书刊,学习先进的革命理论,并逐渐投身于火热的斗争。在和卢嘉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她那“空虚的、窒息的心田”立刻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热情,她心中涌起强烈的渴望,渴望和这些人“融合在一起”。卢嘉川的谈话“给她的心灵开了一个窍门”似的,“每一句文化或者每一句简单的解释”都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她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逐渐了解了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开始不顾余永泽的反对,去进行游行示威、张贴宣传标语的活动,这些活动使林道静为自己还是个有用的青年而感到欣喜,使她浑身洋溢着革命的热情,过得充实而

9、快乐。此时的林道静,深深地爱上了卢嘉川,卢嘉川也对单纯善良的林道静深有好感,然而,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他们并未对彼此表露爱意,不幸的是,卢嘉川被捕入狱,并在狱中牺牲了。在林道静看来,卢嘉川和她有共同的语言和追求,有共同的理想和信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她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和他在一起,她就觉得心安,觉得有勇气、有力量,他的牺牲令道静十分痛苦,但她依然在等他,期盼有一天他能回来。卢嘉川填补了她感情的真正需要,使她找到了更加理性的爱情。这种在阶级斗争下产生的感情,和那些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是不一样的,它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爱情本身,是一种对理性对真理对革命的追寻和认可。这一段爱情对林道静的人生

10、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促进了她的成长。林道静第一次被捕后,在党的及时援救下,她平安逃出了北平,来到定县当上了小学教员。正当她苦闷孤独之际,受到党组织派来的同志江华的引导教育与帮助。江华是一位地下党员,他给林道静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导她如何了解农民的疾苦,如何深入到农民当中去,组织农民站起来和地主老财作斗争,尽心尽力地纠正她的阶级立场,培养她的共产主义觉悟,促使林道静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成长起来。当江华终于挑明了他的渴求时,林道静顿时感到慌乱不安,甚至有些痛苦, “她的心中交织着复杂的矛盾的情绪”,但“她又不忍扔下江华一个人长久的等待她”,“像江华这样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于

11、是她接受了江华的爱。在林道静的心中,江华是死去的卢嘉川爱情的延续,是革命火种的延续。正是江华给了林道静又一次的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给了她革命实践过程中的鼓励和指导,也给了她安全感和成长的机会。由于江华的出现,林道静的爱情得到了升华,并在江华的指导教育下成长为一个真正坚强成熟的革命战士,实现了她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与江华的结合虽然有些许失落和无奈,“而当为革命的身体整合为民族国家的身体时,爱情的最高境界其实也已经成功地置换为革命、国家、神圣爱情的统一”,于是,“她把自己的爱情和思想火花先进的革命者放在一起,把自己的青春与革命联系起来,和江华携手并肩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 。把青春和爱情与革命联系起来

12、,将爱情的种子成长为理想的种子,这种爱情才是林道静想要的爱情,这种爱情才是与她的理想与她的追求站在同一个高度上的爱情,同时这种爱情也是作家向读者所要传达的青春爱情观。外在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林道静的青春成长过程中,她的亲人朋友和同学的爱情经历,也对她的爱情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林道静的母亲从十一岁就给人家当童养媳,死了“丈夫”后才回到家里,她被这次婚姻伤透了心,不想很快结婚。可是后来却被穷凶极恶的地主林伯唐强迫,在遭玩弄生下林道静后被赶出家门,最终走投无路跳河自杀。林道静的朋友王晓燕生长在一个和平温暖的知识分子家庭,一家都非常正直善良。王晓燕深爱着戴瑜,然而涉世未深的她却遭到叛徒特

13、务戴瑜的欺骗,没有认清他的本来面目,还把他当作革命者,最终在党的帮助下才开始醒悟。林道静的高中的同学陈蔚如追求安逸富足的生活,成了个地道的阔太太,整天涂脂抹粉,还劝道静“人总要实际一点”,她早已忘记了当初许下的希望纯净地生活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的诺言。这三个人的爱情让林道静有很深的触动,对林道静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林道静一步一步的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她不断地寻找着自己想要的幸福。她向往婚姻的自由,不想重复母亲的悲剧,不愿屈服于封建恶势力,她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于是她始终不屈服于封建恶势力。王晓燕的爱情经历就像当初的林道静和余永泽,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阶级立场不同,于是

14、便不会有共同的语言。林道静向往爱情的理解和信任,于是她毅然决然和余永泽离了婚。看到陈蔚如过上地道的阔少奶奶的生活,不屑于她在学校的爱国运动,林道静一点也不羡慕,只感到愤怒和无可奈何,她没有因为陈蔚如的舒适富足生活而受到诱惑转而追求阔太太的生活。在林道静看来,这是屈服于父母,屈服于权势和富贵的爱情,不是她想要的爱情。在追寻真正爱情的过程中,她感受过罗曼蒂克的爱情,然而那种幸福的感觉却远远不能给她带来踏实感和安全感,于是她选择了离开于永泽。对于这个时刻要求进步的青年,在她的青春里,她的热血是沸腾的,是非要有所作为的,是不愿意和别人一样被社会吞噬的。在和卢嘉川相处的过程中,她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向往着

15、革命的热情,体会到了革命爱情的意义,于是她深深地爱上了卢嘉川。在和江华并肩作战的革命运动中,她感受到了安全与踏实,向往爱情的幸福和稳定,于是她接受了江华的爱。总之,林道静的爱情观就是作家的爱情观,她所要呈现给我们的是革命的爱情,是一种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独立的爱情,更是一种自由、民主、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爱情。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有助于实现革命事业的理想,有助于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二、林道静的价值观家庭环境与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发展对人的一生的发展会产生持续的影响,林道静价值观的形成与她的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她是那个时代造就的知识女性,是知识造就了她的革命热情,热情造就了她对党的忠诚,她

16、的青春价值观在奋斗中凝练。家庭环境对林道静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林道静出生于官僚大地主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林伯唐是北平的大地主,又是教育家,慈善家和前清举人,她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教育,具有小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她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同时,她也是不断追求进步,渴望学习更多知识的,这些让她具备了知识女性的基本素质。不幸的童年的悲惨遭遇,使她自小行成了执拗顽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人民的品质;受过的良好教育和对知识的渴求,让她具有追求自由的进步思想,使她敢于反抗不幸的命运,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发展,也对林道静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黑暗的封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