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规则《掌握方法》

上传人:快**** 文档编号:118831424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平仄规则《掌握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对联平仄规则《掌握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对联平仄规则《掌握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对联平仄规则《掌握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对联平仄规则《掌握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平仄规则《掌握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平仄规则《掌握方法》(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联平仄规则掌握方法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 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

2、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3、)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4、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或者: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十字联: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 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平 仄平仄 仄仄平平十一字联: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5、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长一点的对联, 虽无固定的格式, 但必须是平仄交错, 互相协调, 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 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格.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

6、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7、。(正对)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

8、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结构相

9、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以-神通力-护持-正法;设-孟兰盆-超度-慈亲。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

10、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

11、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表平声, 表仄声。)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直心-

12、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

13、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

14、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

15、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1.忌同声落脚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